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喜迎党代会】铸魂育人、守正创新
谱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12-03 19:40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杨辉 任竹芸阅读:
A A A

通讯员:杨辉、任竹芸

武汉大学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之一。学校第九次党代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部署,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马院姓马、马院信马、在马言马、在马研马”,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内涵式发展,谱写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校党委书记黄泰岩调研马克思主义学院

校长张平文调研马克思主义学院

坚持“马院姓马”,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传承武汉大学红色基因,把讲好思政课作为学院主责主业。以“融”为着力点,确立“大格局”教育教学新思维,突破单个思政课堂的“盆景效应”和“剧场效应”,努力打造出全景式全资源激活共建思政课的靓丽风景,进一步探索出思政课“五融合”教育教学模式,并荣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思政课“五融合”教育教学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和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推动学科建设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增强课程学理性。紧扣“三进”中心任务,依托在研的数十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和省部级项目,重点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背后的深刻学理,形成《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以及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发表的论文等学术成果,并经过话语转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加大了课程的高质量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学院教师主持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2023年版),参加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2023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年版)等思政课教材修订编写,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推动教材体现最新研究阐释成果。

主持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

坚持以大规模学情调研促进思政课“教与学”相融合,增强课程教学针对性。连续8年对全国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年度大数据调查,参与高校从30所扩展至70余所,共积累30余万份学生样本数据,完成逾百万字的系列“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研发中国大学生研究数据平台“思享珞珈”。把学生思想需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动力融合起来,为思政课教学增强针对性提供有力支撑。

百万字系列“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

坚持以新媒体产品多元供给深化思政课线上线下相融合,增强课程亲和力。自主研发建设和更新优化四门本科生思政慕课,全部荣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最美慕课”的称号,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历史学院整体推出包括“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门课程的完整“四史”线上课程模块,整合八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共计5290部作品建立资源库,推出50集“光明理论慕课”、16期网络思政类对话节目“马上见”,打造思政课虚拟仿真产品,持续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形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思政课教学。

主办“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

网络思政类对话节目“马上见”

坚持以多样立体社会实践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增强课程现实性。从2021年起,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3月18日前后举办全国思政课教学论坛,深入探讨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怎样系统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等问题。四门本科生思政课分别持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践行”微视频大赛、“观世界·论中国”大学生论坛、红色资源寻访大赛、“奋斗新时代”主题微视频大赛等全校性专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面向实践、面向生活学习思政课,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现实性。

举办第四届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坛

坚持以合作共建推动思政课程与思政工作相融合,增强课程教学协同性。在校党委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进行改革创新,举全校之力合开一门思政课,即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引领,汇聚6大学部12个学院180位优质师资,根据不同学科背景和优势,组成15个专题教学团队,通过共同“磨课”、协同授课,探索在思政课上有机融入不同学科知识、从各自学科角度深入讲解,如习近平经济思想、法治思想、外交思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关于科技强国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论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的历史观、文艺观等。这一改革举措,切实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引领作用,各学科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在共构思政课教学合力的同时,实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研究、课程思政要求的体悟践行在多学科融入贯穿,为各学科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体系化融入专业课教学奠定了基础,有助于锻造一批既能讲授思政课程、又能推进课程思政的“双料”教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融合、联结贯通、相互促进,共同营造了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教育大氛围。

全校百余教授共讨思政课

坚持“马院信马”,师资队伍聚集效应突显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出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试行)》, 按照“六个要”标准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1名教师获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1名教师获2023年度“荆楚好老师”荣誉称号。出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青年教师“传帮带”管理办法》,为青年教师配备教学导师和科研导师,助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佘双好教授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举办“传帮带”导师授予仪式

逐步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专职队伍。开辟教师选留评聘“绿色通道”,通过6名教师校内转岗、聘请30名“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聘任50名左右兼职思政课教师等多渠道拓展学科暨思政课师资来源。近五年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青年教师43人。

进一步优化师资评价。进一步畅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绿色通道”选拔机制,完善单独职称评聘机制。近5年,经过严格评审,12名教师获评教授、14名教师获评副教授。

持续性提升师资质量。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名。5名教师入选教育部2021-2025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中1人当选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主任委员。多名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展示活动,其中2名教师分别获得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特等奖,1名教师获得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想政治课专项组一等奖的第一名。2名青年教师获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为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优秀青年学者”支持计划,相关学科共18人入选。

徐嘉鸿老师获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想政治课专项组一等奖第一名

坚持“在马研马”,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有组织的科研”,积极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科研更好地实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使命担当,同时支撑思政课教学,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研究项目和成果。

聚焦党的创新理论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立足全国重点马院、“双一流”学科平台,组织校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名家撰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说”系列丛书,努力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作出武大贡献;以学院“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阐释工程”项目为牵引,引导学院思政课教师读原著、释原文、讲原理,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新时代有关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积极申报和完成高水平科研项目。2019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2项,其中重大项目9项,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9项,青年项目10项,后期资助项目5项;特别委托项目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4项,其中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一般项目13项。

努力钻研并产生高质量研究成果。出版《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中英文版)》。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学术期刊和中央主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近百篇。《文化强国的关键要素及其建设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著作140余部,其中《人民最大》被湖北省委书记在全民读书月活动中向全省干部群众推荐,《论文化自信》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获奖教材。多项成果获得教育部第八、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青年成果奖1项。多项成果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入选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出版工程。

《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中英文版)》在京首发

《文化强国的关键要素及其建设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组织多类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六届“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外当代中国研究”国际研讨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座谈会、“恩格斯的独特理论贡献和历史地位——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高校社科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座谈会武汉大学专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纪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40周年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东湖论坛、第二届中国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前沿论坛暨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学术研讨会等有广泛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活动。以“珞珈讲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论坛”“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论坛”等为平台,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150余场。

第六届“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国际学术研讨会

坚持“在马言马”,服务社会积极有为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始终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发挥学科优势,在理论宣讲、建言献策、媒体发声、组织培训、帮扶支援等方面积极有为。

开展多层次的理论宣讲。学院专家在教育部、湖北省、中国作协等党委(党组)和民盟中央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时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进行理论宣讲,多位专家入选省委讲师团,20名专家组成武汉大学讲师团以及学院宣讲团,面向校内外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及党的历次全会精神等,每年前往社区、学校、企业、党政机关等地开展各类宣讲200余场。在省委宣传部和省委讲师团安排下,走进宜昌市西陵区学院街道开展“送理论、送法律、送技术、送文化、送信息”惠民活动,受到街道干部群众普遍好评,并在省内高校中产生良好影响。

走进宜昌市西陵社区学院街道开展“送理论、送法律、送技术、送文化、送信息”惠民活动

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建言献策。稳步推进高水平智库建设,每年向各级党政机关提交咨询报告数十篇,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并转为政策实践的十余篇。推出面向全国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思享珞珈”数据库,连续多年发布“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报告”,为有效把握大学生整体思想状况提供数据支撑。

武汉大学与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举办大思政课建设座谈会

彰显学科辐射作用,做好对口支援。每年依托学科培训平台培训高校思政工作骨干和思政课教师千余人。积极开展面向湘潭大学、宁夏大学、西藏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对口支援工作。主动开展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武汉大学-西藏大学)活动。每年接收30余名兄弟高校学院思政课教师访学交流。

新时代新征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院党委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主动扎实推进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更好发挥学科对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对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支撑作用,彰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学科的示范引领作用,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强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建设的示范辐射高地,力争在“万马奔腾”中实现“一马当先”,为武汉大学全面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实习生:孟思岐 编辑:张丽平)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