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校文学院教授赵世举团队撰写了近两万字的报告——《构建国家语言智库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关于构建国家语言智库体系的建议》,充分论证建设国家语言智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我国国家语言智库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引起多方关注。本网摘录其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多篇言论,以飨读者。
努力建设国家级语言智库
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把语言和语言学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语言的战略价值飙升,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国家语言战略。这既是空前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语言学者应勇于担当,为国家贡献智慧。
第一,建平台聚力攻关。我校搭建了三个各有侧重而又相互关联的战略性语言研究平台。一是武汉大学中国语情监测与研究中心。实时监测语言生活动态,聚焦关涉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在应对突发语言事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直接服务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在推广方略研究等方面提供了切实的咨询。三是语言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建设跨学科创新平台。主攻语言科技前沿三大战略性领域,已初见成效。
第二,立项目深度聚焦。我们注重筛选重大问题凝练课题,如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国家语言文字发展战略研究”等,除了全局性宏观研究之外,还对国家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如语言与国家安全、母语教育、外语教育、语言经济等进行专题调研,多项政策建议已被相关部门采纳。
第三,开渠道落实服务。我们开辟建言园地,创办了《中国语情》和《中国语情特稿》,提供咨询服务;编写普及读本《语言与国家》;举办了5次专题学术会议。
尽管我国已有一些语言智库性质的机构,但大多缺乏支持,势单力薄,尚不足以承担国家重任。因此,建设不同类型的国家级语言智库迫在眉睫。
http://www.qstheory.cn/kj/jyll/201308/t20130821_262333.htm
打造“语言武器”
语言的军事功用自古有之,但过去主要还是体现在一般的交际层面上。而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使之身价倍增,无形中把它推到了战略战术的高度,成为军事乃至整个安全领域的新宠。
欧美占先机令人警醒
2001年7月26日,美国国会山一个授奖仪式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因为它向世人披露了一个被尘封的重大军事秘密:二战期间,为了解决作战信息被日军破译的难题,美军突发奇想,征召印第安纳瓦霍人利用极少人知晓的纳瓦霍语编制密码,用于作战通讯,果然让日军一筹莫展,确保了美军作战通信的万无一失,为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时过60年之后,时任总统布什亲自为尚健在的曾担任“特殊密码员”的4名纳瓦霍族老战士授予国会金质奖章,这颇耐人寻味。可以推知,授奖并不只是对历史的一个简单追认,而是表明美国政府基于现实需求和历史经验对于语言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9·11”事件的发生,极大地强化了这种认识,随之美国政府大力提升国家语言战略,接连推出一系列旨在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举措。从2003年国会议员提交的“国家安全语言法案”,到2004年美国国防部成立的国防语言转型小组以及不久又成立高级语言局,开始实施以提高外语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国防语言转型”。2006年, 时任总统布什亲自主导推出了宏大的“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并责成多个部门强力实施。2011年又颁布《国防部语言技能、区域知识、文化能力的战略规划:2011-2016》,将过去的外语要求提升为“语言技能”要求,又新增“区域知识”和“文化能力”要求,并都被列入“作战能力”。迭出的空前举措表明,美国政府已把语言战略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不遗余力地打造“语言武器”,以确保美国在全球军事行动的绝对优势和意识形态输出的畅通无阻。无独有偶,英国本世纪初成立了“国家语言指导小组”,出台了“国家语言战略”;日本、澳大利亚、法国、欧盟等,也纷纷制订了各自的语言战略。
语言“安全化”今非昔比
在当今时代,语言的安全价值更为重要和广泛。
国际关系的复杂化、全球行动的经常性、安全威胁的多样化,使得军事行动和安全保障变得更为复杂,对语言资源和语言能力的需求也更为多样。典型的是“9·11”事件,美国情报部门事后才发现,其实在事发前截获的大量情报中就有基地组织策划攻击的信息,只是由于语言障碍未能及时译出,因而未能阻止这场恐怖行动。
信息化战争已逼近人类,伊拉克战争就是序幕,斯诺登事件也是一个折射。在信息化战争中,信息超越机械、火力成为最核心的作战资源和力量,语言(包括作战中可能涉及的任何语言)作为信息最重要载体,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以及信息安全的维护,更加依赖语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军事装备的研制和集成化使用,要借助于语言科技的发展,包括攻心宣传在内的各种“信息武器”,都离不开语言。信息化战争实质上也是知识和智慧的较量,高素质的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语言作为人思维和认知的最重要工具,语言能力作为人最基础和核心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战争的主宰——人的智能也具有决定性影响。语言资源和语言能力已成为军事实力的核心要素。
现代征服不仅需要武力打击,更需要口诛笔伐。从美国近几年的几场战争和“9·11”事件可以看出,单靠传统的武力征服是难以取得战争真正胜利和确保安全的,语言文化等软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因而利用敌方语言进行文化渗透、人心笼络、政治鼓动、心理瓦解和舆论轰炸等渐成重要征服手段。美国提出的“文化中心战”、“混合战争”等理念正是上述背景的产物。
挑战已临门亟待应对
新形势下,我国军事安全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威胁及任务,也对语言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是美国和英国都将汉语列为“关键语言”,显然把我国作为主要战略对手和军事目标及倾销“民主”对象,这种事实上的“语言战争”把我国推入了不安全境地,急需应对。二是美国重返亚太,周边个别国家不时滋事,国内敌对势力也蠢蠢欲动,我国边疆隐患陡增。因此需要周边语言和跨境语言在戍边睦邻中发挥作用。三是我国国际责任和义务日益增加,如维和、反恐、护航、危机处置、国际联合行动等,都对军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语言要求。四是全球化使得国家的疆域日渐突破传统的仅以国土为标志的概念,由网络、贸易、资本、科技、人口流动等构建的边界模糊的无形世界正在形成,这给国家安全布防带来了新课题,也带来了更复杂的语言生态和语言需求。五是军事科技的发展等,都需要多语能力的支撑和语言科技的发展。
可见,维护国家军事安全,需要强大的语言能力保障。构筑我国国家安全的语言保障迫在眉睫。
http://www.qstheory.cn/zl/bkjx/201311/t20131115_291564.htm
语言是纽带也是利器
由于语言的政治化,语言问题的处理变得十分敏感和重要,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冲突,危及国家安定和统一。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语言历来都是政治纽带和工具,它在民族形成、国家建构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国语或主体语言犹如国旗国歌一样,是国家的重要象征。
考察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政治家们都把语言作为重要的政治工具,来表达政治诉求,追求政治理想。有的以共同的语言为号召,来凝聚族群,建立政治联盟,乃至创建国家,如近代欧洲国家的形成大都有过这样的历程,他们不仅把语言作为区分民族创建国家的重要根据,而且在建国之后又进一步推行语言的统一,彰显语言的国家标记功能,借以强化国民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的着力以某种语言为统一语言或国语实施国家治理,如我国古代秦始皇实施“书同文”政策,就是借助统一文字来强化政治统治。历史上侵略者也不忘利用语言来为其政治图谋服务,近代欧美诸国大搞殖民统治,在武力征服的同时,实施语言同化,借以巩固其殖民统治,至今影响犹在。纳粹曾以德语来识别雅利安人,并作为侵吞奥地利等国的依据;日本侵占我国台湾和东北地区时,也强行推广日语,企图永久统治。可见,语言的政治功能历来为人所重。
现在,人们更加关注语言问题,往往把语言与权利、地位乃至主权相联系。语言关系更加复杂,语言矛盾日趋突出,因各种缘由引发的语言冲突此起彼伏,其实质大多反映的是政治诉求。就连以语言多样性为旗帜的欧盟,尽管理论上主张语言平等,并规定成员国的20多种语言为其官方语言,但其实不然。作为工作语言,过去是法语为主导,现在是英语占上风,德语正力争三语鼎立,另有多种语言也明确提出了地位诉求。日益加剧的语言矛盾已经浮出水面,这不仅给欧盟的具体运行带来了很大麻烦,而且也为深化统一进程添加了不小的障碍。由于语言的政治化,语言问题的处理就变得十分敏感和重要,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冲突,危及国家安定和统一。如巴基斯坦在建国初因国语选择意见不一,不仅酿成了多年动乱和1952年2月21日的流血事件,而且引发了内战,最终导致国家分裂——孟加拉独立;1965年1月印度南部因语言冲突而引起的持续20多天的罢工和游行示威,致使200多人死亡,数百人受伤,5000多人被捕,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撕裂。近在眼前的前车之鉴是,苏联潜在的语言矛盾,逐渐演化为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将自己主体民族语言国语化的语言改革,仅在1989年就有10个加盟共和国先后立法将各自的主体语言国语化,公开抛弃了苏联的事实国语——俄语。后来的事实表明,这些大胆的语言改革,实际上是各加盟共和国为脱离联盟中央投石问路,为独立奠定基础,其实是苏联解体的信号弹。前些年,比利时由于语言和文化的裂隙,政治纷争不断,2010年因布鲁塞尔三个选区该划归哪个语言区的问题而引起的荷兰语政党与法语政党分道扬镳,导致了长达541天无政府的政治危机。显然,语言是国家政治安全不可忽视的要素。
当今,语言扮演的政治角色更加活跃,尤其是在国际舞台上花样翻新。较突出的表现是:在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强势语言裹挟着浓烈的西方意识形态席卷全球,日渐深入地影响着不同地区与国家的文化和政治;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语言战略,尤其是一些国家“关键语言”计划的出台,更加强化了语言的战略意义、政治功能和安全价值;有些人乃至某些国家利用不同的方式,有意夸大渲染某些语言的内部差异和族群之间的语言问题,蛊惑人心,制造隔阂,借以挑起族群矛盾。这些新的动向都需要警惕和应对。
我国是一个多语多方言的国家,语言问题也一直与政治安定息息相关。当今需要高度关注的是:各种语言关系和语言矛盾复杂化,如汉语方言与国家通用语言、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母语与外语等关系问题,繁简字、字母词、网络语言等问题,这些该如何正确处理?近些年来,一些语言事件时常演变为社会热点甚至矛盾冲突,直接危及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海峡两岸语言协调难度较大,香港某些政治人物时常拿语言问题说事,蓄意挑起语言矛盾并将其政治化;境外势力打着各种旗号利用少数民族语言和跨境语言从事政治活动,有的还故意夸大汉语方言差异,渲染语言矛盾,对社会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威胁;常住外籍人士日益增多,而我国没有相应的语言要求,有关语言服务较为薄弱,这也存在着安全风险。特别是当前国际政治风云变幻,我国面临很多不利因素,亟待加大力度充分利用各种语言手段与世界进行有效沟通,以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因此,我们应深刻认识语言与国家政治安全的密切关系,充分发挥语言的政治作用,努力构筑政治安全的语言保障;有效化解语言矛盾,着力建设和谐健康的语言生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服务。
http://www.qstheory.cn/kj/kjbw/201311/t20131122_294499.htm
(稿件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网编辑:严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