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见群雄汇珞珈,年少勤学思报国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徐一凡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徐一凡,很荣幸站在这里发言,首先,我谨代表2022级全体研究生,对支持、帮助我们的亲友、老师,表达衷心的感谢!
从未名湖畔到珞珈山下读书,何其幸运能先后感受北京大学与武汉大学两所学校的旖旎风光,在美景中聆听学界泰斗的谆谆教诲。初入武大,我对这里最初的印象是:学风浓厚,以人为本。
武汉大学近130年的校史孕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武大精神,此刻,她也将成为我们这一批武大新力量的人生准则。今天,我想要结合校训中的“弘毅”一词作分享,作为身负民族复兴使命的青年,作为国之重器的武大研究生,我们能从“弘毅”一词中解读出哪些内涵呢?
首先,弘毅之士,以家国为己任。
我们都是经历高考,进入大学,在大学的系统训练后,于丹桂飘香的九月相聚珞珈山。但大家知道吗?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就来自武大,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查全性。45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组织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他一番慷慨陈词,促成了高考恢复。彼时的查全性,已经是著名的电化学家,本职工作是研究和教学,但家国情怀使得他不能安居学科的一隅,对教育危机的感觉、感受、感慨,激励他不得不发出那一番“慷慨陈词”,终使几十万青年从此改变命运。
青年的命运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血脉相连。我们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更加广阔。作为一名研究生,科研报国就是我们的家国己任,科学研究就是我们的初心使命,一次次实验,一条条数据是我们寸步不让的战场,愿你我在勇攀学术高峰时,永葆宽广的家国胸怀。
其次,弘毅之士,以奋斗为根基。奋斗的动力来源于信仰的坚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作为一生追求的陶德麟校长,在武汉大学度过了六十几载治学求真的人生,数十年如一日地向学海更深处探索。青年时期,他协助李达校长撰写论著,25岁便走上讲台;中年时期,他历经坎坷但初心不改,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解放思想;步入晚年,他笔耕不辍,耄耋之年依然发表文章,提携后生。
实干成就未来,奋斗创造历史。作为一名研究生,每个披星戴月,投入科研的日子,最后都将化为我们翱翔的“翅膀”。武大深厚的学术底蕴,将鞭策我们戒骄戒躁,甘守案牍;武大丰硕的学术成果,将激励我们勇毅奋斗,矢志不渝;武大雄厚的师资力量,将助力我们一往无前,成就卓越。
最后,我认为弘毅之士,应以担当为使命。我对武大的印象最早源于疫情期间的那些有理想、有担当的逆行之人,这里有抗疫路上的科研“尖兵”,全心投入病毒学研究的蓝柯教授,在疫情早期快速锁定病原,成为国内最早鉴定出新型冠状病毒的团队之一。这里有全国“最美大学生”赵东,在疫情期间无畏逆行,勇战抗疫一线120天,累计成功救治130余人。经历疫情大考的武大人,更显弘毅担当,我深感荣幸有那么多优秀的同行之人,优秀的博士生们组成的博士生宣讲团,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青年心;投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博士生基层服务团、矢志粮食安全的水稻“梦之队”、探秘南极的南极科考团队、探索太空的启明星团队……他们用实践给我们打样。什么是担当?从他们身上,我得到了答案,家国天下的胸怀是担当,奋斗实干的科研是担当,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他们永远向前一步,这就是武大青年的担当,也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新的生活即将开启,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愿与诸位共同赓续武大的精神气魄,传承武大的学术脉络,接棒武大的奋进征程。最后,我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号召作结,愿我们能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愿吾辈研究生用实际行动争做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谢谢大家!
(摄影:金鑫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