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付雅倩、张语涵)6月6日,“家国信史——长江中游简牍文物展”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长江中游简牍文物首次集中展出,共呈现珍贵简牍文物220余枚及其他相关文物20余件(套),系统展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历史文明脉络。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官信,武汉大学副校长何莲、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陈伟,湖北省文旅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卢申涛,湖北省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王先福,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龙永芳等出席开幕式。
何莲指出,展览不仅是长江流域简牍文化交流碰撞的鲜活例证,更是家国情怀的精神复振。武汉大学作为简牍整理与研究的重要阵地,将继续不忘初心、立德树人,持续推动简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官信表示,简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佐证、国家文明进程的关键证据。展览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简牍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切实落实,湖北省将不负嘱托,继续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简牍研究的创新性发展,让“冷门绝学”走进公众视野,服务传承发展。


中国古代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前,简牍是主要的书写载体。就考古所见,简牍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以至魏晋时期。大致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启纸质的写本和刻本文献。长江中游是我国简牍出土最为密集的地区。长江中游出土简牍保存状况良好,文本复原完整度高,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这些简牍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书籍、文书与律令、遣册、卜筮祷词记录,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思想、科技等众多领域。
展览分为“惊世发现”“简牍时代”“绝学永续”三大单元。为增强观众体验,展览现场还设置了简牍修复流程图解与互动装置,观众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了解简牍从出土到释读的全过程。
展览由武汉大学联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长沙简牍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湖南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云梦县博物馆等共同主办,将持续至8月中旬。
(部分内容来源:《光明日报》 摄影:林伟 编辑:相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