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缤纷校园 >> 正文

非遗文化进校园,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4-04-23 16:05 来源:文学院 阅读:
A A A

通讯员:李寒光

中国古代典籍长什么样子?古书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在武汉大学文学院举办的文学狂欢节之“雕版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与体验活动”中,同学们找到了答案。

十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如何在高校专业教学中贯彻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的政策方针,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成为我们必答的时代之问。

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自觉担当历史使命,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全面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导精神,将传统文化推广普及与冷门绝学传承作为团队建设的两大方向,为让文化遗产、古籍文字活起来而不遗余力。依托本科教学,古籍所教师不懈思考,改革创新,带领学生制作线装书册,远赴扬州拜访雕版印刷非遗传人,前往图书馆参观古籍善本展览,举办古籍碑刻文化体验活动,录制推广传统技艺线上课程,将“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打造成为一门时代金课。

过往“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所举办的活动

2024年4月21日,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古籍所教师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论述,指导文学院学生会举办了面向全校的“含章蕴藻,雕印斯文”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邀请雕版印刷非遗传人走进校园,走进文学院,既在校园内掀起一阵“文学狂欢”的热烈氛围,也在打造“四个课堂”之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李振豪、王鑫鑫老师现场讲解、指导

活动现场,山东省级雕版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振豪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从原木处理到雕刻书版,再到校勘刷印,最后装订成书的全过程。在雕刻环节,现场示范了打横、发刀、挑刀等基本刀法,手中自制的弯月拳刀,令在场师生赞叹不已。李振豪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历时两年,试验20多次,用雕版印刷成功复原宋代的“亚光笺”制作工艺,让人感受到传统技艺的无穷魅力。皇华馆王鑫鑫指导同学们亲手装订了一册融合了武汉大学文学院院牌、院章、院训等元素的专属线装书。她耐心讲解,循循善诱,复杂的装订流程,被细致地拆解为分页、折页、墩齐、齐栏、上书衣、裁切、穿线等步骤。在两个小时的制作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获得了真实的参与感与成就感。在最受青睐的印刷体验区,同学们分别刷印了孔子像、孔子圣迹图、李贺诗、李清照词、杨万里诗、梅花谱、十竹斋笺谱画稿等,不仅有古籍雕版印刷,还有图画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等多种形式。大家在专业指导下,均匀地刷墨、小心地铺纸、专注地压印,在将纸张轻轻揭起的那一刻,脸上无不洋溢着欣喜的笑容。

高等教育需要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武汉大学文学院和古籍整理研究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珍爱文化遗产的青年学子,更为国家储备面向精深学术研究的“冷门绝学”传承人才。非遗文化进校园,让更多人亲近传统文化,是古籍活化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将体验实践与古籍研究相结合,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师李寒光、赵昱在活动现场开展专业教学,为同学们讲解相关知识。比如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活字印刷的种类、古籍的修版与补版,还有版刻的递修、版本鉴定的方法、古籍装帧的形态,等等。在实物面前,枯燥难懂的问题被赋予了灵动的生命,同学们思考着古代知识、思想、学术的发展与流变,获得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的新启示,留下了深刻印象。非遗体验活动也完成了由“寓学于乐”向“寓思于乐”的升华转化。

(摄影:徐静娴 编辑:赵冀帆)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