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张小娥、韩红娟)10月13日,后勤服务集团饮食中心联合历史学院、清欢食社30余名学生前往春阳蔬菜基地,开展劳动育人实践活动,共同见证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现场一片热火朝天景象,为深秋的春阳增添了一抹暖色。
黄州区委常委、统战部长、总工会主席闻静,黄州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屈浩,黄冈市教育局综合实践办主任瞿卫鹏,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党委副书记郑媖等出席授牌仪式。
郑媖表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是后勤服务集团结合学生需求,从劳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切实深化劳动教育改革,探索推进学校多渠道拓宽劳动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的精准应答。希望同学们通过亲历实际劳动过程,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收获劳动喜悦、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仪式结束后,在基地教官的安排下,同学们来到实战基地——手工坊。在教官的指导下,大家两人一组,把浸泡好的黄豆舀入石磨的小洞里,转圈、加水、舀豆,经过几轮研磨,洁白的豆液伴随着浮泡汩汩流出,然后起灶生火、煮制杀生、滤渣取液、大火熬制,同学们分工有序,密切配合,最终成功过滤残渣,提取香浓醇厚的豆浆。
随后,同学们走进田间地头,准备刨花生、挖红薯。今年4月26日,文学院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30余名学生曾来到这里开展系列劳动活动,播种黄豆,覆土浇水,采摘莴笋,品尝自制食物,交流采摘趣事。春种秋收,如今同学们播种的黄豆,经历春生夏长后正等待着同学们去收获。大家纷纷跑进田野中挑选红薯,甚至还互相比起了大小,骄傲地对着镜头“炫耀”自己的劳动成果,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同学们还参观了蔬菜基地的农耕文化馆,教官生动讲解了各种传统农耕工具的来源和用途。“这个是做什么用的?”“这个我知道,是用来犁田的,我看爷爷用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共同追忆曾经的乡村生活。同学们近距离接触了农耕器具,了解了农耕文化,更加深了对中华文明文化根脉的理解。
通过此次采摘活动,同学们不仅进一步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更加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每一粒花生、每一棵红薯都承载着同学们的辛勤与汗水。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畅谈活动体验,分享劳动心得——
历史学院大一学生胡向勇:能在秋收时刻参与劳动实践各类农事活动令人十分兴奋,心情十分激动。参观学习陈旧但意义非凡的农具,我被从前劳动人民的智慧深深折服。和同学一起做豆浆、挖花生和红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也享受到了劳动后体验自己劳动成果的快乐。
历史学院大一学生唐钰杰:虽然这次劳动实践活动在秋天举行,我却感受到了同学们夏天般的热情。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参与到磨豆浆的工序之中,大家都很认真细致,还喝到了最好喝的豆浆。看着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内心是无以名状的成就感。这次劳动体验让我收获颇多,劳动是如此有趣且有意义!
历史学院大一学生向鑫荣:天空澄碧,纤云不染。磨豆浆活动中,缓缓浆流溢出磨具,丝丝醇香溢于心间。参与其中,喝到原汁原味的豆浆,高兴的嘞!挖花生和红薯,过程是艰辛的,但成果是丰硕的。这次活动让我有机会参与劳动,品尝到自己亲手做的美食,深深体悟到劳动的不易,让人难以忘却。
历史学院大一学生卢赵城:把汗水洒向大地,将硕果收获心间。我们磨豆浆,摘花生,挖红薯,亲身体验了农事生产。我们不仅将汗水洒向大地,也把笑声传向天边;我们不仅体会到农民的辛劳,也在辛劳之后收获了甜蜜。今日滴下的汗水会在下一个春日,孕育幼芽,茁壮生长!
历史学院大一学生张岚翔:本次活动让我们走出教室,走进田野,既领略了乡村的魅力,又体验了农业劳作的乐趣。磨豆浆、烧烤等项目培养了我们的协作能力,以别致的方式拉进了同学之间的距离。总之,对这次劳动我欣喜而满足,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行走阡陌,融入社会。
相关负责人表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后勤服务集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学校“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此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授牌活动,是集团打造多元化劳动教育重要平台,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深入探索校外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开发的新模式。接下来,后勤服务集团将在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行动中,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一起,将校内劳动与校外劳动、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创造更多、更好的劳动体验课程,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劳动素质教育,提升劳动实践育人成效。
(编辑:相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