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首页 >> 校园文化 >> 缤纷校园 >> 正文

“互联网+”省赛武大学子夺得33项奖牌

发布时间:2023-08-05 23:12 来源:团委 阅读:
A A A

新闻网讯(通讯员徐晓瑜、许鹏博)近日,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在湖北工业大学落下帷幕。我校斩获金奖10项、银奖10项、铜奖13项,用优异的成绩为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献礼。

在高教主赛道获得金奖的项目分别为——

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赵泉负责,仵倩玉、张真、项韶、王慧雯、南虹羽、菅泽华、刘宇晗、贺莹凯、屈真、芮芸瑜、吴章平、徐赛、邢博闻、蔺骁翼参与的《星联未来——互联网遥感卫星实时智能服务开创者》项目(指导老师:肖晶、王密、张沪寅、李德仁、潘俊、肖雄武)。该项目针对传统卫星遥感服务响应慢、数据理解难和系统专用化的三大痛点,突破了异构并行的星上实时流式处理架构、任务驱动的区域定位与信息提取、动态互联的开放式遥感服务系统三大核心技术,推出了全球首款遥感卫星实时智能服务系统,包含iSat智能星载处理系统和iSpace地面终端服务系统,给卫星装上智慧脑,为用户打开千里眼,实现了遥感服务实时化、智能化、自主化,可面向移动终端用户提供多功能、自定义遥感信息,实现了遥感服务大众化的跨越。

由第二临床学院博士研究生曲嘉琛负责,胡畅、庞晶晶、彭宇轩、高雅、赵轩、钱瑶瑶、周洢蓝、吴震英、肖子邦参与的《"毒素清道夫"——新型脓毒症血液净化吸附材料》项目(指导老师:彭志勇、周金平、胡波、李一鸣)。该项目攻克了首创新型气凝胶材料、多粘菌素“嫁接”、肝素“锚定”等创新技术,成功研发了带有多粘菌素B和肝素的纳米纤维素编织多孔网状结构的新型脓毒症血液净化吸附材料。该吸附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毒素吸附谱广以及价格低廉的三大核心优势,有望成为脓毒症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为广大患者提供更有效、经济实惠的治疗选择。在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血液净化吸附材料研发领域,力争开发出性能更强、安全性更高的吸附材料。

由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王诗琦负责,刘文丽、肖景徽、张竞宇、李政灿、刘颖怡、凌珍、张世豪、钱徐思思、苏幸妤、肖皓天、张群心、徐熙、鲁唐伟、孙之远参与的《星视眸——高精度全天时谱段可编程遥感相机》项目(指导老师:张学敏、龚健雅、巫兆聪、王绍举、魏儒义)。该项目针对当前遥感相机工作模式单一、夜光影像分辨率低、谱段固定等问题,突破高通量光学成像、高光谱/夜光一体化、谱段在轨可编程技术,发明了一种高精度全天时谱段可编程遥感相机。星视眸相机已应用到“启明星一号”卫星上并成功在轨运行一年半,后续也将搭载到“齐鲁星睿·黄河一号”和“人民健康号”卫星上。团队监测生态环境变化,助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绘制“一村一规划”蓝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由电气与自动化学院本科生杨皓霖负责,张渊、周慧颖、杨聂华、王若宇、卢昱宏、刘文清、吴莲欢、杨淳、黄博、孙佳琦参与的《氟清硫净——强温室气体 SF6 低温等离子体降解》项目(指导老师:肖淞、李祎、张晓星、张沪寅、邓红兵)。团队历时多年提出了“介质阻挡放电降解”方法,力图解决现今最强温室气体SF6的降解难题。多名团队成员以一作的身份共计获得了8项国家发明专利、2篇SCI和2篇EI。团队在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开展合作、进行试点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多项技术受到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高度评价,被CIGRE大电网标准引用。在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项目研究,赋能电气领域的双碳之路。

由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朱禹涵负责,陈昊天、马文卓、彭昱宁、张卓、陈相宇、陆昌鑫、黄舒涵、黎子瑜、黄灿、王家樑、黄嘉、邓又铭、荆钰鉴参与的《元景校园——教育领域数字孪生应用的开拓者》项目(指导老师:季铮、孟小亮、高智)。项目以数字孪生为基础,把校园作为载体,将元宇宙视作目标,旨在为教育领域提供一种新的可能——一种虚实结合、智联未来的可能。项目依托于院士张祖勋提出的贴近摄影测量技术,融合无人机影像数据、激光雷达点云数据、遥感卫星影像信息等多源数据提出了智能驱动的混合建模技术,生产出第一座实景校园模型,精度可达毫米级、速度远超现在市场主流建模速度,并以校园实景模型为基础,使用虚拟现实引擎、AI大模型、区块链、数字人等技术为元景校园添砖加瓦,实现应用连接引擎。团队将继续致力于教育领域实景数字孪技术及其应用,始终坚守初心,让“校园愿景”相伴“元景校园”。

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获得金奖的项目为——

由电子信息学院本科生宋阳负责,刘泽鹏、汪雨晴、邹奕、李佳怡、蒋雨晨、申熙琳、陈怡莹、张冰卉、王文宇、邹佳琦、胡磊、薛若尧、吴志友、李卓鸿参与的《智“谱”兴农——用高光谱农药残留快速无损检测诊断托起农业强国之梦》项目(指导老师:杨光义、吕龙飞、张沪寅、张洪艳、贺威、张良培、李星华、郑先伟)。项目致力于用高光谱农药残留快速无损检测助力农户的全过程种植,扩大出口,实现降本增收,托起农业强国梦。针对农产品存在因农药残留出口受限的问题,团队依托遥感学科平台和两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率先建立起基于高光谱技术的茶果蔬农药残留定量检测系统。项目以三项前沿技术为核心,实现了种植过程的高效高精度的无损检测与诊断以及全品类农产品农残检测。团队技术应用以典型的茶叶为切入点,目前已经在恩施1000亩茶叶试验并产生显著效果,预计继续推广至3万亩试验田。

由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李航负责,李姗芙、刘钰、郭晟铭、王雅欣、何博雅、蒋劭卓、陈亮宇、耿通、朱本鑫、陆廷国、丁曦、李佳星、曾昭亮、麻源源参与的《擎绘南图——圆梦南极,三十九载极地强国路》项目(指导老师:张胜凯、肖峰、钱俊、周春霞)。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承担南极科考任务,致力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同时着力提升我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话语权。团队成员不畏生死、无私奉献,在地球最南端树立起一座座中国界碑:人类历史上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命名首个中国南极地名、参与全部中国南极考察站建设、参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南极基准站建设。团队成员砥砺创新、奋勇争先,在极地测绘、遥感和地球物理等领域长期耕耘,成果丰硕,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在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南极战略新疆域,为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国南极话语权而奋斗不息。

由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段青玉负责,王顺利、杨鑫、杨心怡、付慧子、田思栩、袁满、吕重光、张鑫怡、杨卓欢、胡卓佳、周子琦、刘奕廷、梁孟哲、宋天媛参与的《遗路生花——文化遗产活化传播助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指导老师:王少华、王晓光、张昌平、黄敏学、孟小亮)。项目针对当前基层群众在观赏文化遗产资源存在的看不到、看不全、看不懂三大问题,以数字技术聚合并赋能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与智能传播,致力于让文物以更多样的形式、更全面的呈现、更生动的面貌走进基层群众生活,通过文物数字化、文物知识化、服务多元化建设实践,让文物与大众深度互动,丰富大众的观赏体验,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中华文化遗产补充基层公共文化,让全体人民共有的文化宝藏为全体人民共享。

在产业命题赛道,获得金奖的项目为——

由信息管理学院本科生钱焕琪负责,常元和、邴龙志、王希钰、祁航、杨壁蔓、黄奕、阿依佐合热·买买提、叶子涵参与的《人工智能背景下数字人直播在TikTok平台的应用命题解决方案》项目(指导老师:张李义、王正、严炜炜)。该项目针对跨境电商商家开展直播时面临的时差、语言、文化、法律法规等差异化问题,推出“易速播”AI数字人直播系统,打造了一套基于AIGC原生的全链路直播电商解决方案,提供利用基于数据分析与垂类知识的大模型专家系统、实时直播驱动系统、文本驱动数字人解决方案、百亿级跨模态生成模型,通过专业化直播智脑、风格化数字人、亿级大模型知识库,实现极速上线、多元产出、人力替代三大效果,帮助出海商家扬帆起航。

由工业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高超负责,徐畅、程瑾冉、吴童、姚辉翔、王艺霖、宋文慧、伍沛瑜、杨婷婷、卢亮宇、曾敏、杨思洁、任玉奇、黄潇鸣、宋阳参与的《新芯之火——5G 通信工业应用领航者》项目(指导老师:孙成亮、蔡耀、刘炎、刘文娟、余亮)。团队回应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产业命题“5G通信在工业中的应用创新”。团队历经6年的研发,利用AI算法仿真优化结构、通过多物理场仿真优化参数、选用钪掺杂氮化铝薄膜、创新超薄封装技术,提供低成本、低时延、高稳定、高效率的5G智能通信工业应用解决方案。在未来,“新芯之火”团队将续写属于“芯片人”的故事,深耕芯片领域,突破国外封锁,实现国产芯片自立自强,拓宽中国5G通信工业应用新格局,以“新芯”之火燎原报国。

据悉,本届“互联网+”省赛自启动以来,全省共有407个项目入围现场赛。经过小组赛的激烈角逐,共产生金奖170项,银奖235项。我校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关工作由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牵头组织,大学生创业促进中心承办,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共同参与,受到各培养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目前,我校各参赛团队正在继续打磨项目,为参加在天津大学举行的国赛做最后冲刺。

(学生编辑:陈巧燕  编辑:肖珊)

附: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赛武汉大学获奖项目名单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