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人物

首页 >> 珞珈人物 >> 正文

雷爱文:执着的求索者

发布时间:2013-05-24 09:28 来源: 作者: 实习生 洪燕阅读:
A A A

 IMG_9167_副本.jpg

身着白色大褂,对着仪器观察实验反应,或者不顾白天黑夜地守着整个实验过程,这是旁人对于化学实验的想象。然而真正在化学领域求知的人,却远不只是我们所设想的样子。他们更是透过种种现象,揭示真理,改造自然,不断丰富物质世界的探索者。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雷爱文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求知者,最近,他获湖北五四青年奖章。

在数据库中搜索“雷爱文”,可以找到他所在的课题组发表的一系列高水平论文,但是关于他经年累月在学习、科研以及培养学生方面所付出的点滴用心,却甚少有人知悉。

 

学习: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雷爱文谈起自己上初中时,沉醉在化学课堂中的情景,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从那时开始,他就无法抵挡化学知识的“魅力”。暑假里,同学们都跑出去玩,而他却在四处寻觅化学科普书籍,有时一看就是一整天。

读高中时,化学老师发现了他这颗优秀“种子”,悉心指导,带他做实验,给了他莫大的支持。由于对这门科学的无限热爱,雷爱文在化学领域里不断前行。

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到斯坦福大学,博士后期间的十几篇高水平论文已让雷爱文在金属有机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2005年秋,他放弃海外优越的科研环境,远渡重洋,来到武汉大学。在有限的条件下,他建立起绿色催化研究所,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雷爱文在金属有机动力学研究中成果突出,他在国际上首次系统研究了氧化偶联反应,在《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顶级化学杂志上连续发表30多篇论文,并受邀在国际化学界影响力最大的综述杂志《化学综述》(《Chemical Review》)上发文。学界和业界在认可他个人以及他所带领的团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时,也无形中给了他们追求更大目标的外在动力。

无论是当初与化学的结缘,还是如今在金属有机化学基础研究领域硕果累累,雷爱文坦言,“兴趣是支撑自己在化学领域不断进步的动力。”

 

科研:坚持是最好的办法

“桌子上放着一个酒瓶,这是谁都能发现的现象,但是酒的配方、产地和口感等却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而雷老师就是那个能抓住背后关键问题的人。”博士生陆庆全这样描述他的导师。

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中国化学会-约翰威立出版公司青年化学论文奖、Thieme化学期刊奖、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美教授会杰出教授奖……一系列荣誉点亮雷爱文的科研之路,而这条路上的艰辛与汗水,只有雷爱文自己知道。

化学科研需要立足于细致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勤奋和严谨对于化学实验者来说是必要的素质要求。雷爱文身上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儿,对于实验过程中的每个发现,他总是不断地问为什么。雷爱文说,“我享受我的工作,有时候甚至会在工作中忘记时间。”为了某个实验废寝忘食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有时研究遇上瓶颈,雷爱文笑笑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坚持。”他的实验室里流传一个英语格言——ambitionpassion hardworking,这是他对学生的鼓励与期望。在科研学术的路上行走,每个学习者都必须学会坚持,而雷爱文对于绿色催化研究所的每位成员来说,就是最生动的榜样。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是雷老师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博士生柯杰说,“他对待学术的认真与执着感染了我。”

 

育人:学生成功是最大的心愿

笔者见到雷爱文的时候,他正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陆陆续续来了十多位学生,把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他们是来和雷爱文讨论前一天晚上留下的问题。

“对待学生,我更多的是把他们看作孩子。”雷爱文看着身边的几位学生,眼里满是疼爱。在他看来,学生在学习以及未来事业上的成功就是老师最大心愿。

随着雷爱文个人学术成果在学界的影响扩大,他的日常工作变得异常繁忙,时常会出差,但他心里放不下这些孩子们。他在实验室里放了一个麦克风,外出期间就可以与学生们在线联络,实时和每位学生对话,给他们指引。

近年来,学校为绿色催化研究所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从硬件到软件,研究所俨然发展成了每位参与科研的学生施展潜能的绝佳平台。雷爱文对这个平台的定位是:每位学生都能巩固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他也会有意识地引导每位学生立足所长,分工负责。研究生何骏说,“雷老师对我们的未来很负责,无论是实验科研,还是见习交流,他都会尽可能地为我们创造条件。”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在个人成长中所处的阶段都不同,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发现和探索。”雷爱文说。

 

面对种种荣誉和师生的赞誉,雷爱文神情谦和,一字一句地说,“我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走。”这大概就是一位求知者对未来的诚恳设想吧。

(编辑:付晓歌)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