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全国科普日专题活动】珞珈山之舞动精灵:校园的野生动物(兽类篇)

发布时间:2022-09-14 09:36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 阅读:
A A A

通讯员:王琛

悠悠东湖,巍巍珞珈,徜徉于凌波之畔的珞珈山,可见漫山林木葱郁成荫、古树参天,花香流溢,鸟啼清悦;这是一片生长在山地丘陵地带的森林植被,属于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类型;是一代又一代的武大人辛苦建造的植物王国,数十年的种植造林加上自然演替,形成了珞珈山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保有众多珍稀的植物物种,同时还孕育了种类多样的野生动物。林间,生活着层次丰富、数量可观的动物类群,它们同样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此我们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种予以介绍,借此来一窥这些山野间跃动的精灵们。


(一)武汉大学“神兽”-----赤狐

说起珞珈山上的兽类动物,不能不提到我们的“明星”,被称为“武汉大学吉祥物”的小狐狸“珞珞”。从动物分类的角度看,“珞珞”为赤狐(Vulpesvulpes),属于食肉目犬科狐属,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食肉动物。历史上,赤狐的种群分布范围曾遍及全中国;但武汉地区的赤狐野生种群已于上世纪70年代消失。因此,关于“珞珞”的来历,虽然并未有明确的消息来源,但从它不怕人,喜欢与人玩耍,能够适应人投放的食物等特点,基本确定“珞珞”属于饲养并放生的个体。2021年11月,珞珈山上又出现另一只赤狐,表现出了同样大胆和亲人的行为,推测应该仍是与“珞珞”来源相同的宠物狐狸。而且,由于两只赤狐是一雄一雌,在2022年4月,有师生发现它们产下两只幼崽,继续生活在校园的幼崽们经常会被目击到。

不过,尽管乖巧可爱的赤狐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欢乐,也让大家感受到了自然的乐趣,但实际上,随意放生的行为是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种种不良后果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之规定,放生外来物种,尤其是外来入侵物种,一旦经查属实肇事者会被依法惩处外来入侵物种之所以危害甚巨,是因为其繁殖迅速且缺少天敌控制,极易发生种群的肆意扩张,从而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物种,严重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最终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即使放生动物属于历史分布的本土物种,人工养殖的个体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依靠人的持续投食才能存活,这使它们不具有任何生态学意义上的功能价值

因此,从自身做起,杜绝在不了解物种情况下的随意放生,以尊重自然之心对待生灵和我们的环境,不破坏不干扰,方是作为公民负责任的态度。

图1.赤狐


(二)灭鼠能手小萌兽-----黄鼬

黄鼬,也叫黄鼠狼,是一种通体棕黄、脸上戴着一副黑色“面罩”的小萌兽,属于食肉目鼬科鼬属,能够良好适应各种多变的环境,不仅出没于山林间,生性胆大的它们还常常现身在教学楼或学院楼里,全天都能出来活动,是校园里比较容易观察到的小型食肉动物。据师生们反映,它们有时候在天花板内来回奔跑追捕老鼠,在楼道里与同学们跑个迎面也是常有的事,和人类显得十分“相处融洽”。

黄鼬的外形是很有辨识度的:身体细细长长,小脑袋扁平,腿很短但爪锋利,背部还有一明显的弯曲弧度,说明它长有柔韧性极好的脊柱,这些特点都非常便于它们出入鼠洞;身为猎杀者的鼬属动物天生是鼠类、兔等繁殖迅速、自然数量较大的哺乳动物的控制者,在黄鼬的食谱中,各种鼠类就占到了80%,它是公认的捕鼠能手。因此在防治校园鼠害,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方面,黄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爱吃老鼠,黄鼬也会捕捉一些鱼、蛙、小鸟和昆虫当食物;除此之外,垃圾桶也是它们经常光顾的地点,饿了也会偶尔吃些流浪猫的口粮……黄鼬较杂的食性,与校园环境提供了充足多样的食物有关,这使得它们有更好的生活,也维持了相对稳定的种群,这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大有裨益。

最后,这种外表可爱又凶猛机警的小兽,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即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它们受到法律保护,也更应得到大家的关注和爱护。

图2.黄鼬


(三)孤独夜行者-----刺猬

夜幕下的珞珈山森林,依然充满生机。一年中的大部分时节,这片丛林在夜晚的热闹程度,绝不亚于熙熙攘攘的白昼。伴着尖细微弱的叫声,魅影般的蝙蝠在空中翻飞;山野林间,催眠般的虫鸣吟唱此起彼伏;地面厚厚的枯枝落叶中间,时不时传来沙沙的细碎声响,提示哪怕是黑暗潮湿的腐叶下,也有活物繁衍生息的踪迹。突然,一个皮球大小圆滚滚的黑影蠕动着从腐叶中探出脑袋和身子,小碎步窸窸窣窣,还警觉地左闻右嗅……它会是什么呢?

如果晚上在校园小路散步的你,一不小心吓到这个小家伙,会看到它迅捷地把身体蜷成一个刺球儿,这时你明白了----原来是刺猬啊。胆小易受惊的它们一般都会回避人类,遇危险时会将身体蜷曲成团,形成刺球状,一动也不动,直到危险过去,才慢慢伸出头和四肢,开始缓慢的行动。浑身短而密的尖刺就是它遇到危险时保护自己的利器。

刺猬属于食虫目猬科刺猬属,广泛栖息在山地森林、灌丛、草原等各种环境,尤喜在丘陵林地生活。虽然相当常见,但若想遇上刺猬只能在夜晚,因为爱吃各种昆虫,刺猬选择在夜间这一昆虫的活动高峰出来觅食,表现出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时它们多躲藏在洞穴中睡觉,除非特别饥饿才会出来。行走于黑暗中的刺猬生性孤僻,除繁殖期外,都是单独活动,胆小机警的它们会在土层和落叶里小心探嗅,寻找一切能入口的食物,除了昆虫以外,偶尔也吃掉落地面的鸟卵、蛙、小蛇、蜥蜴等小动物;对植物性食物也不拒绝,如橡子、野果、蕈类;也会在农田偷吃瓜类葡萄等水果,总之也是食性很杂的小型哺乳类。

刺猬还是冬眠习性相当显著的动物,这归结于它们有些特殊的体温变化特征。正常活动状态下,刺猬体温恒定在34摄氏度左右,而当其进入冬眠状态,体温迅速下降至6摄氏度,一般将这类冬眠哺乳动物定义为“异温动物”。刺猬通常在10月末或11月初进入冬眠,直到翌年3月苏醒,冬眠期长达5个月之久。当苏醒后,刺猬们就会匆忙投入到寻找伴侣的工作中来,开始为繁衍后代做准备,受孕后的雌猬常选择低洼处如树根、倒木下或石缝中做窝,还会在窝内垫上干草苔藓以布置产房,等待腹中宝宝的降生。每年的5-6月,正是刺猬带崽的时候,傍晚时分的山间,偶尔能见到紧跟在刺猬妈妈身后几只小“刺球”,迟缓挪动的憨态模样十分讨人喜爱。

与黄鼬类似,刺猬也属三有保护动物,在珞珈山有稳定种群,是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一个证明。刺猬可大量取食昆虫及其幼虫,对于防治森林树木病虫害的作用不可小觑,也算作校园里另一种可爱的小萌兽吧。

图3.刺猬


除了以上列出的哺乳动物,是我们在校园里容易目击和了解最多的种类之外,从2021年起,出现了一些关于山上有野猪出没的传言,但目前尚未得到证实。随着珞珈山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进一步完善,环境容纳量和生物量的增加将吸引更多的动物种类,其中,可能也不乏体型较大的动物(如野猪)。当然,这还需要更深入的调查乃至系统的科学研究方能确定。总之,一个生态系统的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提高,在反映生态环境健康程度的同时,也有着公众服务的性质,可为公众提供多样的物种观赏等生态产品,最终为科学教育和宣传发挥重要价值。

(备注:所有图片均采自网络,非校内拍摄)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