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珞珈读书会】赵虎:青春作伴好读书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发布时间:2021-10-11 15:06 来源: 阅读:
A A A

作者:赵虎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当知青,在陕北高原上“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书中不仅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也通过一系列真实的细节与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作为青年在大好青春里应该具有的品质。书中传递的信息告诉我们:读书,正是青春最好的精神姿态。

青春不是天然地带有荣誉与桂冠,却充满着无限活力。尽管偶尔会感到迷茫,但只要找到方向,就应奋力前行。青春最好的伙伴,正是书籍。酷爱读书,是书中几乎每一位受访者都谈到的对青年习近平的印象,也是作为读者的我几乎可以确定的第一印象。五十多年前,那个十五岁的小伙子,怀揣鸿鹄之志,离开学校,来到陕北农村,依然求知若渴,没有放弃阅读、思考。青春作伴好读书,这正符合我想象的样子。

读书是青春最大的乐趣。习近平痴迷读书。到陕北插队时,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而里面装的全是书,“有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还有许多国外名著”。此后“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他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用梁家河老乡的话说,“近平读书有‘书瘾’”,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黄土高原上的生活艰苦异常,每日劳作之后,没有娱乐项目,偶尔也会组织有对唱山歌。但在进门是黑漆漆的窑洞、出门是一望无垠的黄土的条件下,唯有读书才能让人暂时忘却苦难,坚持下去。很显然,读书就是习近平最大的乐趣。“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常常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这样的画面,放在任何时代,不都可以让人乐在其中,有滋有味么?

青春应该努力读书,求知上进。来到梁家河以后,虽然有各种劳作和活动,但也有闲暇时间。同龄的人都出去玩耍了,只有习近平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踏实实、静下心来读书。少时胸有大志,还需配以强大的自律品格。青年习近平的这种强大的自控力,与他的求知欲和上进心结合,使他能够更快地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为自身的成长筑起了基础。青春正是张扬个性的时刻,但不放纵的青春才更为难得。对于年轻的习近平来说,青春的大好年华就应该努力读书、求知上进,就应该积蓄能量,绝不虚度。

青春里要读书,要深入思考,以启智慧。古语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不仅是读书中的思想,读书之人也应有自己的思考;同时从书籍中汲取知识,辅之以生活实践的经验。如此读书,总会有出人意料之外的惊喜。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习近平“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注重从实践中求真知,指出“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习近平看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书名虽然是“简编”,但实际是厚厚四大本。习近平和同伴们从头到尾认真地阅读了这部书,但阅读并不限于简单地了解历史,丰富知识。习近平在对历史的认知中,认真思考中国如何从传统走向近代,在吸收古人治国的经验智慧的同时深刻理解现实。就在这样独立系统思考、反复推敲、结合实践的读书过程中,他未来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有了最初的积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电子产品之间游走的各类媒体资讯正侵扰着纸质阅读的空间与时间,拿着手机时,每天的阅读已变得低效、碎片、浅尝辄止。这是知识的进步,却也是知识的退步。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静心读书,用心积淀。从知青到领袖,《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呈现的习近平的读书经历无疑给当下青年的阅读世界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我也是爱书之人,爱买书藏书,更爱读书。从孔子到鲁迅,从柏拉图到马克思,都留下了我阅读的足迹。在我看来,博文并思考,比精读而强记更令人心旷神怡。倒不是说阅读习惯影响思维方式,只不过是经常性的会有三日不读书如心上蒙尘之感。也许我并不一定完全记住了每一本书的具体内容,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书中传达的每一个道理,都将促使我朝着更加“善”的方向前进。因为好的书鼓励、指引着我,让我更加理性地应对这个变化的世界。

韶华不为少年留,青春作伴好读书。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总结道,“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成长总离不开经验的指导与启发,读书更是成长中推动前行的不二良方。读罢《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掩卷而思,新时代的青年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选自《文华书潮》第30期,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博士生)

(编辑:相茹)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