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湖北社会科学报】林曾:人类理性的探索者

发布时间:2015-12-03 15:17 来源: 作者: 冯林阅读:
A A A

经过一系列严格选拔,一位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终身教授2013年5月8日来到武汉大学,任职社会学系系主任。这是他25年海外生活后的第一次正式回归,武汉和武大是他的故乡和母校。他就是教育社会学家林曾教授。

年青与逻辑起点

对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而言,在开始职业生涯之初就锲入一所城市中学并教授数学,已经算是十分幸运了吧?然而这种嵌套之于林曾似乎还远远不够,因为他一心向学且志向远大,锲入数学只是他理性探索之旅一个意味深长的起点。

当中国春回大地、高考恢复,中国公民可以稍稍行使自己的人性自尊时,林曾就凭借实力成功考取武汉大学,成为一名研究哲学和逻辑学的学生,并于1982年获得学士学位。完成哲学与逻辑学这样思辨之中最具张力、严谨之中最具理性的学业,这种学术基础建构发生在林曾身上一点都不觉得奇怪。这让林曾进一步完善了对自我、对内在的感知——思辨与数理的嵌套十分符合自己的偏好以及期待。他再次明智而坚定地走向了下一个目的地:攻读哲学硕士学位。1988年林曾顺利实现目标,那时他作为青年教师已在武汉大学哲学系执教了6年。

这一阶段,基于自己的逻辑功底、数学基础,林曾又开始了新的尝试:逐步挣脱哲学的思辨及其张力,开始对一些关乎公民和道德责任养成的学科有了新感知。实际上,作为大学讲师他对此并不陌生,只不过这次的新感知源自新动机——作为一位凭籍人性尊严驱动而时刻环视宇内、正在国外大学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的访问学者,他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以及嵌入,也许是未来迁徙并定居于新栖息地的较之于哲学与逻辑学的更加有效的维生手段,也许这是他对“充满障碍与诱惑的”理性探索之旅和异域文化的最新理解。林曾且工且学,先后于1992年在加拿大的McGill University获社会学硕士、1999年在加拿大的York University获社会学博士学位,从此踏入一个年轻的伴随现代化进程蓬勃发展的学科领域。

比起强调遵从分析的方法、质疑权威、通过竞争而成功,他从事的新领域更强调综合的方法、为人的道德准则、通过合作而成功。纵观林曾28年繁花一般的学术成果我们可以这样判断: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不仅早已洞悉教育之于个体的人格、社会和文化资本的塑造权重,而且洞悉个体的人格、社会和文化资本之于个体流动与角色扮演、社会组织与社会互动的意义。

与教育社会学的嵌套,让林曾作为学者得以在强手如林的异域世界一再延宕却不断巩固,并最终完善其高等教育的社会实证。尤其是他源自数学与逻辑学手段的教育社会学新成果,时常在不经意间就成为该领域科学研究的代表之作,并不断在社会学与教育学的逻辑对接、感知动机上进行大胆尝试与理性反思。他对教育社会学科学方法的主张,进一步加强了教育史的价值系统,一反某些域文化传统中大而化之的笼统定性之描述,进而揉合了哲学的思辨与逻辑的演绎以及现代统计技术,并创造出了具有“林曾式”工具手段、独具特色、里程碑式的教育社会学系列成果,如《在风险社会寻求自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从大学生毕业到大学生就业》、《从寒门走进象牙塔:中美大学教授社会流动比较研究》、《美国引进人才对美国持续发展的贡献》等系列著作的出版。

圆熟与实证之旅

如果一个学者的学术成果可以影响一个国家不良的教育机制体制,,可以干预一个社会现行的高教价值系统,那么这位学者肯定是一位卓越而幸福的学者。林曾正是这样一位学者,他的学术硕果一再引起中外国家治理者们的关注:在加拿大,他参与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部研究大学生就业的国家战略;在美国,他在研究型大学里探索美国从国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对美国高等教育乃至美国社会持续发展的影响;在中国,他的多篇论文专辑列为教育部领导人的政策参考阅读资料。

这一切并非偶然,因为林曾的学术成果总是关切教育对受教育者活动的技能与知识构成,关切受教育者之间社会关系的组织,关切主导受教育者接触某种特定类型的文化和价值系统。当然他更关切受教育者的经济结果与经济资本构建的效应,而这些正是一切国家治理者、社会管理者们所关切的重心。在2014年中国社会学会上,在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约1500名代表面前,他就以这种学术地位来发言的,“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原则正引导他和同时代社会学者对于中国正统社会学的方法概念进行新的理性选择,并最终将在“服务社会,服务教育”的形式中体现出来。

林曾不仅仅是个理论家,他之于政策与实证研究的强烈关注——见诸于他教学科研的理性或效率——他要经由教育而使社会幸福最大化。回归武大不久,与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合作,他先后举办6期短期班,启动联合培养计算机领域“社会调查技术方向”在职工程硕士项目并招生40名学生,创造社会服务经济规模达340余万元,提升了社会学社会服务的质量和规模。他要借此技术手段应激社会的凝聚力水平,提升社会的管理目标,同时传递武大社会学科的价值和导向作用。

收获与奉献之举 

2015年4月22日,在武汉大学全球招聘院长的述职大会上,林曾的任职中期考核报告给在座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主持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硕果满枝。是的,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教授,一位最为忠实可靠的学者,而且是最为激情充沛的管理者。

回归武大主治社会学系以来,林曾有意删减了该系很多功能主义取向办学方法,在以科研带动教学、学科建设、教师培养、一流学生培养上花费了大量心血。经过25年漫长而审慎的探索、比较之后,作为学者曾栖息于西方一流学府而洞悉世界社会学流变的林曾,开始踌躇满志并游刃有余地将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这艘 “年轻之舟”快速平稳地领航行使在世界社会学主流,在前行中不断壮大实力。学院持续加强与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及领军学者的交流合作,有效整合合理规划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发挥交叉学科发展特色,筹建武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完成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调查项目,获得多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并于2013年成功申报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

加强现有师资和管理队伍培养,鼓励支持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继续深造,加大海外本领域优秀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是林曾所特别强调的。他把人才制度看作是社会建构的规则和现象之一,认为它是学科在试图适应环境条件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但在适应过程中受到强烈文化叙事和社会权力结构的约束。而他从自己漫长而艰辛的理性实践之旅所积累的人格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文化资本,恰恰可以用来主导这种文化叙事并影响这种权力结构——为了增加武汉大学乃至中国社会的社会学科的公共福利,他的感知和动机仍然是理性的、实证的和正义的。

正因有效地发挥了科研项目申报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尝试通过呈现不同专业的相似趋势与发展信息,并注重组织具有影响力、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申报工作,着力将科研与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相结合,仅2013、2014年,该系就获得了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项目近20项。

林曾认为,是社会压力塑造了高校本科教学规则,但武大社会学系应有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因此他开始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积极开展中国社会状况调查(CSS)、武汉市社会综合调查、武汉大学樱花调查、科研经费调查、医务社会工作实践等实践教学项目,开拓国际化办学路径,建设全英文专业课教学课程体系。进而邀请美、加教授开设4门研究生全英文课程。此外,由其主导的、和中国社会学会联合创办的全英文杂志《Chinese Sociological Dialog》,预计2016年推出第一期,它将充分展示中国乃至世界上更多更新的实证研究发现。这,也是林曾的一贯传统,即基于一些可得的最好的研究,给社会提供更新的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权威信息。

http://www.hbsky58.net/Index/NewspaperDetail.aspx?sID=3596

(稿件来源:《湖北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1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