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长江商报】一座好的大学,怎少得了一座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5-05-18 09:39 来源: 作者: 长江商报记者谢方阅读:
A A A

近日,武汉大学一座“天外飞石”引无数关注目光,这就是新开馆的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59日开馆当天,现场的观众排出了好远的队伍,对于最美校园里的这座新建筑,大家都想提早一窥究竟。

掩映在高大树林中的这座建筑,建造最初曾被认为与武大的老建筑格格不入,然而建成后却似乎散发一种独特气质——不规则的空间设计、纯白色的墙面、极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加上未来它将主要展出现当代艺术,让其在武大的存在也变得“和谐”许多。据了解,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由武大校友、也是著名企业家泰康集团董事长陈东升捐赠,作为武汉大学第一座高校博物馆,其此后不仅承担为武大学子提供艺术营养的重任,也将展出武汉大学考古系历年来的重要考古发掘,定期举办艺术展览、讲座等活动。

本期《长江地理》,长江商报记者带你探访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身临其境去体验这个“最美校园里的最美博物馆”。

探访

每次进馆人数不超过300

早在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之前,已经在朋友圈被刷屏了。其内部装饰的纯白和结构的开放给人很强的现代感,展品也是名作云集。

开馆首展——“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也于当日下午开幕。当天下午的武汉大学聚集了各色人群,作家、画家、舞蹈家、摄影家,还有武汉大学的校友和学生们。欲先睹为快的观众从中午起就排起了长长的队,直到下午五点博物馆闭馆时,人群还久久未散去,记者当天也未曾入内。

但馆内见不到这样的喧嚣,为了保证馆内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承受力,万林艺术博物馆制定了一个严格规定,每次进馆人数不超过500人。每位进馆观众需要佩戴一个参观卡,出馆归还参观卡,工作人员据此来统计馆内人数。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实际上开馆之后比此更严格——每次人数不超过300人。

于是挑了个工作日、下雨天,长江商报记者进行实地探究,人果然少了很多,宁静之中艺术博物馆也更能展现其原本面貌。在苍翠高大的树木掩映下,如此大体量的博物馆与大自然之间没有丝毫不协调之处。

走进万林艺术博物馆的第一感觉,是一个白色的世界,除了地板是水泥色,墙面、吊顶、楼梯的扶手一片纯白。内部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由各种线条和拐弯隔离出空间,年代感十足。尤其是踏上长达几十米长的楼梯通往二楼——白色的尽头,恍惚有电影中的画面出现。这也正是设计师想要传达的。

二楼是开馆展主要作品展出的地方,几堵可移动的墙作为展品墙,油画、摄影作品和多媒体艺术交互融合,三三两两的观众游动着,并不都是学生,也有白发的老人、看得更认真的中年人。一旁的志愿者告诉记者,自开馆以来,每天都有两千多人来参观,武汉大学也召集了学生志愿者前来维持秩序,每层展厅还有几位特警保护展品的安全。

欣赏过艺术作品,回头会看见二楼的北侧尽头那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刚好映出窗外的葱郁树木,二楼的自然采光也多来自于此。当记者想要继续往三楼去时,被告知尚未开放,这也是此行最大的遗憾——由于空间尚未完全开放,且只有一个展览,记者看完后,意犹未尽。

建筑

凹凸的手工感,像飞来的巨大陨石

万林艺术博物馆由陈东升捐赠,耗资1.2亿,不可避免,万林艺术博物馆带上了陈东升个人的深深印迹,从命名到建筑结构到博物馆的定位。

博物馆名字来自陈东升的父亲,其实这是东方文化中的传统。比如大家熟知的兆龙饭店、长庚医院,都是以捐赠者父亲的名字命名的,陈东升说“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不合适,用父亲的名字是最好的,因为要做给我的儿子看,要做给旁边的人看。”

从万林艺术博物馆建造之初,其建筑设计一直备受关注。在大学校园里建造这样一个大体量的建筑,对整个校园景观无疑是一个挑战。建造之初在全球范围内征集方案,由老师们投票,最后选中了国内现代建筑设计师朱锫的方案,民间叫它石立方、飞来石,设计师给它起的名字是“石形水界”,这也符合陈东升心里的期望。

在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的新闻发布会上,陈东升表示,武汉大学现有的这批建筑是整体设计的建筑群,建筑形态依山分梯级而上:山顶上是老图书馆,两边是法学院和文学院,学生的宿舍从高阶梯走下来分五层进去,再过来一个天文台是理学院,理学院一个操场对面就是工学院(现在是武汉大学的行政大楼),都是绿色琉璃瓦的仿古建筑。“但现在是21世纪,我觉得这个美术馆应该是一个现代建筑。”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著名设计师赵冰教授也表示,将博物馆定位为现代建筑,是个有益的尝试,他也曾提出要适当控制建筑物的尺度和比例,以便与周边既有建筑形成呼应。

选中朱锫这个设计方案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含义,这也与陈东升的个人经历有关,“大学毕业时我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期许,希望能激励自己”。陈东升曾专门去学了雕刻技艺,和同宿舍的一个同学到珞珈山上找到一块比较平的石头,想要雕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终却只雕了一个“始”字,这个设计灵感也一定程度上来自于此。

最终呈现出来的万林艺术博物馆的外立面,是用一块块铝合金人工浇铸、敲打、拼接而成,这种凹凸的手工感使之像一块巨大陨石,同时粗糙的不锈钢表面形成漫反射,与周遭树影相融,使这座现代主义建筑不至于在一座百年老校中显得突兀。

意义

或将推动武汉成为中部文艺中心

武汉的许多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博物馆,如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博物馆、中南民族大学博物馆等,它们都各有特色,但是历史悠久的武汉大学却没有一个自己的博物馆,仅一个动物标本馆也年久失修,众多考古发现、动植物标本无法很好地保存和展示,其中一个原因也缺乏一个好的艺术类博物馆。

陈东升说,在他去过的哈佛、耶鲁、宾夕法尼亚等大学,博物馆、艺术馆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斯坦福大学的博物馆,里边收藏了很多中国的艺术品,绘画、瓷器等,博物馆外面是成群的罗丹雕塑,一部分放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边,一部分放在博物馆的外面,让他感到震撼。

陈东升在《一槌定音》里写道:大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人文情怀,人文情怀跟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没关系。而是所接受的知识,崇拜的师友,大学里的各种讲座,学习生活中的耳濡目染,逐渐积淀成的一种素养。“大学里经常有艺术展览看,会给人无形的熏陶。我认为著名大学一定要有好的博物馆。”

目前在中国,好的大学博物馆屈指可数,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那是一栋老建筑改造的博物馆,美国的收藏家赛克勒捐了一些藏品。据全球高校博物馆及收藏联盟统计,全球52个国家中已经有263所大学博物馆成为该机构注册会员,而高校博物馆的实际数字还要更多。其中,来自法国、英国和美国的高校博物馆会员分别为251242,中国大陆地区仅有1家,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而作为国内私人捐赠的第一座大学博物馆,陈东升认为,它对于武汉的意义可能会比较大。武汉在中部,地域上是有特色的,武汉不是文化艺术中心,这个美术馆会起到一些推动的作用。

据了解,万林艺术博物馆一共四层,地下一层有三、四千平米,展厅将结合武汉大学考古系对教学的需要,把一部分空间恢复成一个考古现场,与长期教学功能结合;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馆藏的长期陈列;一层空间较小,而且进出口都在一层,所以目前展品较少;二层是最主要的展览空间,目前正在展出“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以后会定期开办一些艺术展;三层将作为一个咖啡吧,有一个观景的户外平台,在那儿可以俯瞰整个校园。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2015/05/502340.html

(稿件来源:《长江商报》2015518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