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郑汝可 胡琴沁 通讯员李佳 黄寺 吴佳龙)经过两年多的筹备,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昨日正式开馆。该馆系我市首家私人捐建艺术博物馆,开创了国内大学由校友个人出资捐建具有专业水准的艺术博物馆的先例。
万林艺术博物馆由武汉大学杰出校友、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在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出资1.2亿元人民币捐建。博物馆以其父亲的名字命名,由国内著名建筑师朱锫担纲设计。
博物馆位于武大图书馆对面,整体形状呈“飞来石”结构,上层悬空。展厅一共4层,展览面积达到八千余平方米。结合武汉大学考古系的教学需要,展厅地下一层部分空间做成考古现场,用作教学使用,其他展览空间用于馆藏陈列。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介绍,博物馆是一流的现代化大学必要的人文设施。不同于国内一般高校博物馆服务校内文化活动、校史传播与保存教学积累文物的通常定位,万林艺术博物馆服务于武大师生,将立足华中,通过高质量当代艺术展览和学术研究性展览辐射全国。
开馆当天,首展“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开展。展览精选了1930年以来,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七十余件(组),参展艺术家包括林风眠、吴作人等早期中国艺术探索先驱者及曾梵志、刘小东、尚扬等至今活跃的中青年艺术力量。
据悉,承载当代艺术推广重任的同时,万林艺术博物馆将加强湖北本土文化的宣传教育,以及与外地高校博物馆的交流。今后,除每年一次的当代艺术展外,校方将展出校藏文物精品等特色文物,同时,万林艺术博物馆还将开展与其他高校博物馆的联展。
开馆首展将展至5月28日,展馆永久对市民免费开放。
链接>>>
建筑师解读博物馆造型:
“民国风”的武大里,
为何建起“飞来石”?
一颗高28米的“飞来石”,占地8410平方米,矗立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对面。这座现代化建筑,正是昨日开幕的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
“民国风”的武汉大学中心地带,为何建了一座闪烁着浓郁的当代风味的金属建筑?“飞来石”有何讲究?昨日,记者采访博物馆设计者,国际知名建筑师朱锫。
朱锫是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馆及阿布扎比古根海姆艺术馆的设计者,曾被美国建筑艺术媒体选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5位(50岁以下)建筑师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亚洲建筑师。
“飞来石”来头有讲究。朱锫说,博物馆捐建者、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是武大校友,1983年,临近毕业的陈东升为了勉励自己,在离校前夕,跑到珞珈山上,在一块突出的石头上刻下了一个“始”字,寓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林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正来源于此。
朱锫介绍,万林博物馆楼体为钢结构,总长度78米,前端悬挑跨度达48米,也就是大半楼体处于悬空状态。这实际充分考虑了这栋现代建筑与大学校园的融合。
武大多山、多树,地段高差极不规则,利用这一特点,朱锫首先将博物馆大部分功能“藏”在自然地形之下,大大减小了地面上的体量;其次,在主入口方位设置的平缓、舒展的台阶,沿地形从下而上,构成自然的室外剧场。
当学生们沿着平缓的Z字形坡道缓步而上,途经室外剧场,入口前的小广场,门厅,一层展厅,二层展厅,最终到达屋顶时,便可远望珞珈山、图书馆。而室外的小广场,又有着悬挑提供的阴影,学生在这里可坐可立,可阅读,可观演。夏季可乘凉,冬季可沐浴阳光。
林风眠、吴作人、曾梵志、刘小东等大师作品云集
首展引学生排百米长队
昨日,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首展“聚变:193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开展。参展艺术家从上世纪30年代的沙耆、张印泉,到40年代的林风眠、吴作人,90年代的曾梵志、张大力,2000年后的刘小东、尚扬……随便一个名字,都是中国美术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熟悉的名字引来许多学生观众。开馆前半小时,博物馆门口就排起近百米的长队。
策展人唐昕介绍,此次展览作品,是从泰康空间十余年收藏中甄选而来。此次展览,充分考虑了大学生群体偏好,选择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现当代艺术家代表性作品,每个年代都借助摄影与油画并置的方式,帮助观众了解。同时,唐昕说,展览引入了一些当代艺术家的装置、影像作品,希望能给学生们带来传统艺术媒介油画、雕塑外的不同的视野。
记者注意到,展厅结构布局特别,共占两层。一楼均为青年艺术家们的当代艺术作品,涵盖雕塑、装置、影像等。二楼则以四面展墙不规则分割,呈现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艺术精品,如《战地黄花分外香》《黄河颂》《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等传统佳作。展区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陈列方式,而是曲折排放。
“观众随时可以进入展览,随时可以进入美术史。”唐昕举例,走上二楼,首先会看到上世纪30年代画家沙耆的人物油画《比利时同学像》,沙耆有“中国的梵高”之称,他的作品推崇写实主义,但在用色上又有印象派的痕迹。不远处,刘小东2006年油画《温床(之一)》,则用表现主义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展厅另一侧,摄影师吴印咸上世纪40年代拍摄的领袖人物宏大组照,与纪实摄影师任曙林70年代在一所中学的个人化创作,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呈现。
唐昕说,她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大历史观下的当代艺术”下,沿着曲折又开放的展墙,寻找时代带给当代艺术的不同影响。
捐赠人陈东升:
好的大学一定要有好的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对培养年轻学生的人文情怀很重要。”昨日,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捐赠人、武汉大学校友陈东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坚信万林艺术博物馆会成为武汉大学又一个年轻学子们聚集的文化中心,也会在中国大学中引起示范效应。
陈东升说,自己到国外大学参观访问时,注意到世界著名大学的校园内,均有若干座博物馆或美术馆。比如哈佛大学有三座博物馆,教学规定中要求政治、法律、商业等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音乐、艺术、文学等限制性选修课;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都有自己的美术馆。
他介绍,高校美术馆在西方走过了漫长的发展之路,但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儿”,目前,在中国的各大高校,博物馆有三百多家,美术馆不算多,主要集中在艺术类院校。有专业团队的高校美术馆,更是凤毛麟角。
“中国的大学同样需要有一种人文精神”,陈东升说,大学里经常举办艺术展览,会熏陶人、激励人。一座大学的美术馆或博物馆,应当成为地标性建筑。好的大学,都应该拥有一定的艺术品收藏,有一个好的艺术博物馆。
http://cjrb.cjn.cn/html/2015-05/10/content_5440930.htm
(稿件来源:《长江日报》2015年5月10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