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掩地堡内的机枪口是向上开的,主要用来观察和防御空中目标 记者彭年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蒋太旭)武汉大学珞珈山顶一处半掩式地堡遗址日前被一群网友发现。12日下午,武汉地方史志专家们踏访现场,判定这是武汉抗战时期为保护蒋介石、周恩来等国共要人修筑的防御工事。
抗战地堡
可经受空中轰炸
这处军事设施遗址位于珞珈山顶,地堡顶上掩体与山体融为一体。从外表看,此处像一个小山包。顶上可走行人,极具隐蔽性。
地堡朝西北方向开有一道高约2.5米、宽2米的入口。记者入内看到,地堡为红砖水泥结构,墙体厚约1米,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地堡内墙体朝南开有两个外窄内宽的瞭望窗口,宽约1米,高约40厘米。瞭望者通过此窗口可观察珞珈山南坡上空情形;地堡内北墙也开有一个略小的瞭望窗口。
整个地堡内面积约七八十平方米,净高4米,占地呈长方形,南北、东西内径分别约为15米、5米。地堡被一人高的墙体隔成一大一小两个空间。
热衷于军事研究的徐一兵先生以收藏抗战实物著称。他介绍,该遗址为半掩式地堡,应属于防空瞭望、指挥所之类的军事设施,也可以存放弹药和武器。地堡顶部厚实的掩体,能经受空中轰炸,也不易被敌方飞机发现。
国共要人
曾在地堡附近居住
距地堡不远处,珞珈山北坡有别墅式建筑——半山庐,南坡半山腰则是“老十八栋”别墅群。抗战期间,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全国抗战中心,蒋介石、陈诚、周恩来、郭沫若等国共要人曾居住于此。
武大教授向虎雏在武大生活了半个世纪。他介绍,日军占领武汉后,曾把武大校园作为司令部,在珞珈山上修筑了几处碉堡,遗址仍在,但与此地堡建筑风格完全不一样。
武汉地方史志专家王汉吾认为,该地堡应修筑于武汉抗战时期,为了保护军官训练团及蒋介石等国共要人的安全,防范日军空袭所修筑。距半山庐不远尚存一处防空洞遗址,也应是当时所修筑。
此次寻访活动发起人郭迅介绍,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他们从去年7月启动民间寻访武汉抗战遗迹、遗址活动,这是在市区内新发现的抗战军事设施遗址。
徐明庭、刘谦定等史志专家认为,武汉抗战意义重大,但所保存下来的军事遗址不多,应对此处遗址加以保护,使其与武大校园内其他抗战遗址一起,成为展示武汉抗战风云的窗口。
http://cjrb.cjn.cn/html/2015-03/14/content_5424736.htm
(稿件来源:《长江日报》2015年3月14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