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发挥团队创新力量 献身遥感测绘事业

发布时间:2015-01-22 10:37 来源: 作者: 记者邓淑华阅读:
A A A

历年的国家科技大奖项目背后都有许多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李德仁和他的团队就是其中一群人。

“当代科技研究与科技创新要靠团队。”在介绍由他作为第一带头人、荣膺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的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时,已70多岁高龄的李德仁教授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是一个老中青三代结合的团队,主要成员年龄大多是30多岁。”

上世纪80年代末,李德仁从德国学成归来,并返回原武汉测绘学院,投身祖国遥感与测绘事业。依托1989年成立的测绘遥感控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998年成立的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李德仁、刘经南、龚健雅三位院士的带领下,不断聚集人才,逐渐形成了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

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是利用空天地遥感与导航定位手段,实现地球表层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实时观测,通过数据处理获取有效信息的技术,与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大众民生息息相关。其中“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新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分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多年来,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坚持“国外引进与本土培养相结合,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并重;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研究中培养领军人才;将年轻人放到重大项目攻坚第一线,跨越式培养人才;实行灵活多样的薪酬激励政策和绩效考核方式”的人才成长机制,逐步形成了开放包容、锐意进取、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团队文化和理论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应用一体化的团队特色,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共建6个国际研究中心,是该领域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团队之一。

“来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前,团队成员告诉我:我国新近研制出了精确度为0.5米的遥感卫星,幅宽为25公里,而美国同一精确度遥感卫星幅宽仅为16公里以内。”李德仁表示,“几十年前,我国遥感测绘事业起步之初,由于相关核心元器件受制于国外技术封锁,历经了很多艰难。而现在我们许多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甚至超过发达国家,难能可贵。”

多年来,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用自己的技术和软件克服了最初的困难,聚焦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要,从理论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核心领域攻关,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成果。

如今,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在国际上首创了测量误差处理与可区分性理论,解决了测量学的百年难题,牵头创建了我国首个航空航天遥感综合定标场,研制了遥感卫星精确定位处理系统,在核心元器件受限条件下,将我国光学卫星遥感影像直接定位精度从300多米提高到10米以内,推动我国从遥感大国向遥感测绘强国转变。

此外,该团队还首次证明了国际上3个坐标转换模型的定价性,提出了航天器快速精确定轨理论,研制了北斗及全国各类导航卫星精密定轨、定位及相应服务系统,将定轨精度从510米提高到23厘米,定轨精度位列国际前三。多年来,该团队还构建了高时—空—谱—频遥感影像智能化解译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提出了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模型,成为“天地图”的支撑平台,率先提出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3S集成理论与方法体系。

“获得奖励是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鼓励和信任。我们还任重道远,需要继续攻克难关,努力实现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强军、富国、利民’的目标。”李德仁表示。

http://www.chinahightech.com/views_news.asp?Newsid=530313939353

(稿件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5114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