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10年10届,金色珞珈年年开启“世界之窗”——

【湖北日报】不落幕的“校园世博会”(组图)

发布时间:2014-11-24 13:00 来源: 作者: 文\记者海冰 别鸣 通讯员吴江龙 张煜 图\记者孙文阅读:
A A A

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文化……昨日,武汉大学,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们,过着一个共同的节日——第十届“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

2005年,武汉大学举办首届国际文化节以来,这个节日已走过第十个年头,并从武大一所高校的活动,发展为湖北所有高校留学生的节日;从只有文艺展演,发展到包括国际文化展、国际学生中文辩论赛等系列活动。

1010届,“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已成为见证湖北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珞珈山,形成了不落幕的“校园世博会”,也为武汉人开启了一扇在家门口感受异域风情的“世界之窗”。

不同肤色青年的欢乐海洋

昨日,武汉大学鉴心湖体育场,成了不同肤色青年人欢乐的海洋。各国留学生纷纷亮出自己国家最具独特的服饰、美食、音乐、舞蹈、艺术品等。

哈萨克斯坦女生爱格琳,一大早和同学一起搭好帐篷作为展厅,吸引游客络绎不绝前来参观。身着漂亮服饰的她摆出民族舞蹈的各种动作,热情地与游客合影留念,她说,一天下来,跟连着跳了几场舞一样累,但很开心。

一种古老的身体装饰艺术——印度手绘,在活动现场风靡,中国、越南等多国的女生排队前来体验这一异域风情。两名印度学生客串手绘师,用植物颜料精心绘制,一天都忙个不停。

中央舞台上,各国青年纷纷上场,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一群巴基斯坦青年带着两个小朋友,跳起来近期风靡一时的中国“神曲”《小苹果》,台上台下,乐成一片。

在家门口就能近距离了解世界各地风土人情,国际文化节正成为继樱花节之后,武大的又一张名片。市民张先生带着5岁的女儿在这里尽情地看,他说每年到金秋时节,对这个活动都会有些期盼。

从四川来武汉旅游的刘明惠自豪地说,武大连续10年举办这样的盛会,说明我们国家对外国友人越来越有吸引力了!她拿着主办方制作的“国际文化节护照”,在港澳台展位前,特意请工作人员写下“中国富强”四个字。

武大国际学生联合会主席PAMB(潘波)称,本届国际文化节筹备时间较短,但留学生们热情高涨,有的连夜搭展台,有的从国内空运来食材、艺术品……有两个国家的学生因错过报名时间,自掏腰包搭建展台也来参展。

各具特色的文化元素

在国际文化节上展示什么?哪些是最能体现本国文化的元素?这是留学生们要颇费脑筋去想的问题。

武汉大学的600多名印度留学生,想到了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泰姬陵。40多名三年级留学生耗时一周制作、按真实比例缩小的“泰姬陵”展位,成为本届国际文化节的亮点。

在这个展厅里,他们摆出了一款由胡萝卜、奶、糖、印度酥油等制作的Carrot Halwa(香甜早春)。据介绍,这款点心在印度被视为是珍贵的食物,过节的时候会在餐后吃,留学生中的女生都会做。同时展示的,还有数十款项链、手链、耳环等首饰。印度学生玛丽亚说,这是她们从国内带来的,这些饰品有很多讲究,在不同的节日、穿不同的服饰,会佩戴不同的首饰。虽在异国他乡,她们仍会遵守这些传统。

越南女留学生们的服饰,乍一看类似中国传统旗袍,但事实上这是她们的民族服饰——奥黛。留学生阮氏妙翠介绍,奥黛上衣是长衫,下半身配喇叭筒长裤,两侧开高衩至腰部,走路时裙摆随风飘逸,尽显婀娜之美。“我们留学生平时也穿现代服饰,今天穿上奥黛参加活动,有种回家的感觉。”

此外,越南学生还亲手制作了越南春卷给参观者品尝,这些春卷跟中国的春卷类似,只是皮是米做的,他们专门从越南空运过来。

着球服的喀麦隆学生,迈着具有R&B风格的劲爆舞步,还不时发出一阵阵欢呼声;穿阿拉伯长袍的沙特学生们,在本土音乐的伴奏下也轻舞起来……

一支有中国学生和非洲留学生组成的乐队,尤其引人注目。几名乐手边轻轻摇摆,边用双手击打来自西非的Djembe(金贝鼓)和Dunun(墩墩鼓)。非洲鼓俱乐部负责人风烟称,他跟非洲老师系统学习了曼丁等演奏方法后,组建了这支乐队,这个俱乐部还吸引了非洲学生阿里等人。阿里说,他在自己国家接触过非洲鼓,但没受过系统训练,所以拜了个中国老师来学。风烟说:“音乐超越国界,当你和朋友们一道开心地敲打时,你会发现自己融入其中,即便没有语言的交流,那种感觉也很奇妙!”

昨晚,多国留学生还上演了一台精彩的晚会,也多处体现出交流与融合,如印度留学生苏瑞士与中国学生合作表演京剧《红娘》片段。各国留学生还一起唱响了国际文化节的保留节目《留学生之歌》。

往事

两位值得说道的留学生

回望十年,文化节见证着高校乃至我省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大。

78年前,武汉大学迎来了湖北首位外国留学生,而到2013年,我省接收的海外留学生已达到1.44万人,留学生规模列全国第96年前,在武汉的非洲刚果(布)留学生只有8个,而到今年,已增至100多人。

据统计,在鄂留学生来自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排在前6位的输出国为:巴基斯坦、印度、韩国、越南、美国和尼泊尔。

来我省留学的这些才俊中,有两位特别值得说道。

首位留学生是好酒“牛津女”

武汉大学校史馆记载:“19369月,武大接收第一位外国留学生,即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生InmasJackson(贾克森)入中国文学系就读。”贾克森女士,也是我省首位外国留学生。

据贾克森在武大的同班同学周辉鹤回忆:“这消息,很快就在整个文学院传开了。外国人都看中了武大中文系,不远万里来这里求学,能不使我们感到骄傲和鼓舞吗?”不过,最初却是交流的尴尬,“她想学好汉语比我们想学好英语更为迫切,所以当我们与她对话时,她总是结结巴巴地说中国话,而我们又结结巴巴地说英语,结巴对结巴,思想难以交流。”

贾克森仰慕并且热爱中国文化,发型是中国式,穿的是中国旗袍,走路从不忸怩作态,也不施脂粉,倒有几分中国农村姑娘的气质。在周辉鹤记忆里:“她爱吸烟,吸的是中国的‘白金龙’;也喜喝酒,喝的是中国的五加皮、竹叶青、泸州大曲、汉汾和山西汾酒。”圣诞节,贾克森请同学们聚会,从葡萄酒开始,每人敬一杯,依次是五加皮、竹叶青,女同学早已告饶了。最后是烈性酒、泸曲、汉汾、晋汾,每人敬她一杯。她之所以嗜酒,据说是受“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影响。

她与一位中国男同学还有了朦胧的爱情,不过,贾克森在武大学习仅半年多就回国了。起程那天,汉口的英文报纸发表了贾克森写的一首七律诗。

从珞珈山走出的外国总理

鉴心湖畔欢聚的各国青年,回国后,很多人会成为栋梁之材。现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就出自武大。

19899月,时年24岁的马西莫夫作为“文革”后武大接受的首批苏联留学生之一,来武汉大学法学院就读国际法本科。当时,马西莫夫就爱留小胡子,外貌特征鲜明,比较低调,不像当时有的留学生那样爱喝酒聚会,也很谦虚。马西莫夫中文、英文都较好,到19927月,他用3年时间便修完4年的本科,提前毕业并获法学学士学位。

今年831日,马西莫夫时隔六年后再次访问母校武汉大学,追忆曾经的珞珈山生活。在参观新的留学生宿舍楼之后,他感慨:“我读书时住在武大枫园9号楼宿舍,去食堂和中国学生一起排队打饭。”对母校深怀感恩的他,这是毕业后第三次回访母校。

马西莫夫曾用中文动情地说:“湖北和武汉对我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我在这儿学习、生活过3年,武汉的东湖、珞珈山,以及老师们对于专业认真钻研的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到近年来学校发生的巨大变化,他由衷地赞叹“太好了”,并笑着向学校表示感谢,因为“现在在世界上讲中国话非常荣耀”。

图为: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留学生展示本国手工艺品。

图为:珞珈山俨然“地球村”。

图为:刚果(金)留学生现场烹制自己国家的美食。

图为:越南留学生跳传统舞蹈。

图为:各国留学生相互“串门”合影留念。

图为:地道的外国美食。

图为:这位埃及留学生的装扮别具特色。

图为:肯尼亚留学生展示本国手工艺品。

图为:80多岁的刘爹爹头戴绣有外文的时尚潮帽,前来看热闹。

图为:东道主——武汉大学中国学生展示的糖葫芦、米酒。  

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41123/hbrb2481013.html

(稿件来源:《湖北日报》2014年11月23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