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湖北日报】武大动物标本馆:一个世纪五代人的传奇

发布时间:2014-08-18 08:34 来源: 作者: 湖北日报记者海冰 实习生党李丹阅读:
A A A

一个世纪五代人的坚守,在标本制作行业创造了一个传奇,这个传奇叫“标本唐”!

遗憾的是,在这个初秋,“标本唐”第四代传人、武汉大学动物标本馆馆长唐兆子走完了他66岁的人生,追悼会昨日在汉举行。大师远去,“标本唐”的辉煌能否再续?

【百年接力 五代人坚守一件事】

标本制作行当,素有“南唐北刘”之誉。“北刘”早已退出江湖,“南唐”技艺集欧式技法与其他流派精髓于一体,以标本栩栩如生、保存时间长而闻名,被尊称为“标本唐”。

一张1897年的唐氏全家福上,“标本唐”创始人唐春营与后来扎根武汉的儿子唐启秀站在中心。拍照者拉都胥是英国人,他在福建采集标本期间,请渔猎高手唐春营做助手,由此把唐春营带上专业标本制作之路。唐春营在实践中自成一派。后来5个儿子纷纷从事这行,在中国许多地区开创标本制作先河,至今仍有30多位唐氏后人分散在北京、武汉、上海等地的高校标本馆,坚守祖辈手艺。

武汉大学樱花大道尽头,就有这么一座标本馆,凝聚着唐家五代人的心血。1928年,唐启秀到国立武汉大学做动物技师,1929年,他和儿子唐瑞昌创建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标本馆之一——武大动物标本馆,将唐家制作、收藏的许多标本捐赠给武大。目前,制作于1911年的岩鸽标本仍完好如初。

今天的武大动物标本馆是1974年动土修建的,虽然设施已老旧,但展翅飞翔的秃鹫叼着兔子、3米多高的长颈鹿昂首觅食、四百来公斤重的中华鲟似摆尾游动……个个馆藏标本栩栩如生,着实令人惊叹!

这里馆藏有2260种及亚种、8600多号标本,中华鲟、扬子鳄、朱鹮、中华秋沙鸭、白鳍豚、金丝猴、大熊猫……很多珍稀、濒危动物的标本在此都能看到。

【凭着对祖业的敬畏 唐兆子创造一段辉煌】

“在唐家第四代传人唐兆子的主持下,标本馆曾有过一段非常辉煌的时期。”59岁的标本馆工作人员戴小阳说,他与唐家三代人共事过,其中协助唐兆子工作30多年。他回忆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有动物专业,当时的标本馆起教辅作用,学生经常来这儿上课,有的高校还规定该专业学生必须制作一个标本才能毕业。

“那时候,外出采集也很频繁”,戴小阳称,“采集跟打猎不太一样,我们盯着标本馆需要的‘目标’”。每次出去要带着枪支弹药,唐瑞昌年纪大了,由唐兆子负责开枪打鸟兽,虽然他枪法很准,但采集并不容易,一帮人在密不透风的森林里呆很久,用手扒开荆棘前行找鸟兽。“开枪有很多讲究,如用大子弹打小鸟,容易把鸟打烂,羽毛散落一地,做标本很难成型。”

当时很多高校标本馆都是唐家人在做,而唐瑞昌在“标本唐”家族辈分、威望很高,出远门打猎总是他发起,于是形成一个惯例,若采集到的种属只有一个,一定要留给武大,有多的再分给其他学校。所以武大的鸟类标本,在全国高校中最完整,国内1300多种鸟类,该馆就有980种。

采集工作很辛苦,唐兆子等人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将采集到的动物现场简单处理打包装箱后,需用板车推很远的路,才能辗转坐车运回。但唐瑞昌却说:这不算什么,唐家的前辈那才叫艰苦!他们坐马车去采集,一走就是十天半月,坐得马都受不了,只好下来走走再坐。

“‘标本唐’能代代相传,靠的是唐家人对这份祖业的敬畏、热爱和担当!”唐兆子的儿子唐健说,爷爷有一回出去采集,翻车了,自己摔得不轻,爬起来后第一件事是看标本坏了没有。

长期的野外采集经验,让唐兆子练就了非凡的能力。有鸟从天空划过,听听叫声或扇翅声音,就知道它是哪种鸟,甚至地上捡根羽毛,都能说出是鸟的哪个部位。“他不同于猎人,他对动物有特殊的情结。”戴小阳说。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后,唐兆子投身公益,成了动物保护专家,还兼任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野生动物协会副会长。他生前无数次给参观者讲解标本知识、带孩子们观鸟,还开微博解答网友疑问。在一次活动上,唐兆子突然双膝跪地在横幅上郑重签名,事后他说,“如果能因此劝说更多人不再食用野生动物,这一跪还是值得的。”

唐兆子还是森林公安聘请的鉴定专家,每次受邀去鉴定,都是义务的,且自己打车,拒绝车接车送。

【斗转星移 昔日绝活受冷落】

“标本唐”传承百余年的制作技艺,是否真的像外人所说,只在唐家家族内传承,且只传男,不传女?唐兆子生前说,“标本唐”早已不再是祖传秘方,可是干这行难度大、条件恶劣,他曾带过几十个徒弟,都没能坚持下来。

唐家标本制作技艺要求很高,先将动物剖开,剔除内脏、肉和骨头,连爪间的肉丝也不能留,还要保证皮毛完好无损。然后在皮内层涂砒霜防虫防腐,再将皮毛罩在不同形态的钢丝架上,塞入填充物,再细细缝上开口,置于阴凉干燥处风干。

“看上去不复杂,做起来非常艰辛”,戴小阳说,他曾协助唐兆子做过一个冰冻中华鲟的标本,他俩一段一段地掏内脏、扒皮,手都冻僵了,只好暖和一下再接着做。做标本还要一鼓作气,否则皮干了就不能做,他们经常一连好几天从早忙到晚,只睡几个小时。

要做得栩栩如生,则更难,不仅要靠悟性,多观察,还要吃苦。恢复动物的体型、肌肤等,需往其内填草、纸、棉花等,标本都用剧毒的砒霜处理过,原则上制作过程要戴手套,但要活灵活现塑造动物的眼睛、嘴巴、手足、关节等细部,手感非常重要。为了达到最好效果,唐兆子他们都是赤手上阵,通常做完一个标本后,眼睛刺得生疼,嘴巴就像被辣椒辣了一样难受。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唐兆子的徒弟一个个转行了。

【欲再续辉煌 未来堪忧】

眼看祖辈绝活后继无人,唐兆子说服学计算机的儿子唐健从深圳回来跟他学艺,如今十来年过去了,唐健基本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但要达到父亲的精湛程度,唐健称还自愧不如。

唐健称,父亲曾告诉他,要把标本做活,秘诀就是多观察、多动手,但标本馆没什么经费来源,近年制作标本已非常少。

而随着高校生物科学研究的转向,标本制作受到冷落,曾经辉煌的标本馆也显得落寞很多。记者看到,因年久失修,展厅玻璃柜已很陈旧,有的还裂着缝,为防虫破坏,得每月喷洒化学试剂,因此有股刺鼻的味道。此外,展厅面积有限,一些标本被密密麻麻地堆在一楼的储藏室。

唐健痛心地说,很多标本都是孤本,随着一个个濒危物种的消失,这些标本更显得弥足珍贵。而武大动物标本馆凝聚了唐家五代人百余年的心血,曾是武大的骄傲,也是全省科普教育重要基地,但目前的处境堪称悲哀。他甚至伤感地说,“爸爸这一走,‘标本唐’辉煌难续啊!”

据了解,为新馆建设,唐家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但目前没太大进展。而这也成了唐兆子未完成的遗愿,他生命的最后时光,仍在做新标本馆的设计方案,他憧憬着用一两年的时间,把老标本馆的宝贝都修缮一遍,然后按不同的生态链模式进行展示……

链接

动物学界接连痛失两位巨匠

昨日上午,唐兆子葬礼在武昌殡仪馆举行,他生前的亲朋学生自发赶来为他送行。按照唐兆子遗愿,葬礼一切从简,遗体告别仪式不到10分钟就结束,家人也婉拒接受花圈、花篮。

标本大师不仅技艺精湛,为人也令人钦佩,他经常叮嘱孩子们做人要本分、诚恳、热忱。他在标本馆认真的讲解给学校师生留下良好印象,以至于老武汉有一句话:“不认识唐兆子的,肯定不是武大人。”

令人惋惜的是,66岁的唐兆子因肝癌走了,武大失去了一位业内巨匠。而此前623日,著名鸟类学家、武大教授胡鸿兴也因胃癌去世,其眼角膜捐献给了一名19岁的孝感高中毕业生。

很多人不知道,上世纪80年代,胡鸿兴在标本馆与唐兆子并肩工作五六年,后来出去专门研究鸟类,期间还曾与唐兆子一道去野外考察过。

40年来,胡鸿兴发现鸟类新记录256种,多次深入神农架林区进行动物考察,查明中国特有物种金丝猴的现存量约500只。他还亲自设计并建立了两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从未间断过跟踪研究种群动态。

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40817/hbrb2417106.html

(稿件来源:《湖北日报》2014817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