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中国社科报】刘纲纪: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志业

发布时间:2014-05-26 09:01 来源: 作者: 冯林 刘金波阅读:
A A A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不通一艺莫谈艺”,刘纲纪将之视为对美学研究者的基本要求。作为当代著名美学家、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刘纲纪坦承:“对艺术,尤其是对自己所钟爱的书画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构成了我整个美学思想的基本背景。” “研究美学,既要有深刻的哲学思维能力,又要对艺术有尽可能多的了解和欣赏体验。但要兼顾这两方面,并将之结合起来很不容易。我自己也不过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罢了。”

从对艺术的兴趣开始

刘纲纪走上美学研究道路,是从对艺术的兴趣开始的。他认为,从艺术到艺术理论,再到美学和哲学,这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每一步的发展中,都须以兴趣作支撑。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刘纲纪在文艺方面的爱好相当广泛,但最喜欢的还是绘画和书法。其诱因之一是遵义画家胡楚渔在刘纲纪的家乡贵州安顺县举办了一个画展,刘纲纪被其作品所吸引,想拜他为师学画山水。刘纲纪的一位朋友说服刘纲纪的父亲拿出20块现大洋交学费,拜了师,两年的学画过程中,刘纲纪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中国画的基本功。

刘纲纪的初中班主任王德文非常支持他的艺术爱好,曾买了余绍宋编的《画法要录》送给他,又从教务主任家里为他借了俞剑华的《中国绘画史》;曾在安顺中学任教的刘式型也给了他热情的帮助,把20世纪30年代杭州艺专的学报《阿波罗》、傅抱石的《中国绘画变迁史》借给他看。刘纲纪自己又在安顺图书馆读了石涛的《画语录》、方薰的《山静居画论》,并将《画语录》抄录了一遍。这些书加深了他对中国书画的了解。他还从安顺中学图书馆借了丰子恺的《西洋画派十二讲》,由此对西方画派有所了解。渐渐地,他的兴趣由画画扩展到美术史论和美学方面,按他自己的说法,他后来写《“六法”初步研究》以及《中国美学史》,“其最初的动因都可追溯到中学时代”。

抗战时期的安顺,有很多名家画展,刘纲纪在贵阳读高中时,经常看徐悲鸿等不少名家的作品。同时,他对艺术理论、美学和哲学越来越着迷,“我原先是想当画家的,但报考大学时却选择了哲学”。

那时,全国各大学的哲学系都合并到北大,北大哲学系是中国唯一的哲学系。刘纲纪觉得,只要考上北大哲学系,就可以见到他所景仰的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文艺家,也可以到故宫博物院去看那些古代著名书法绘画作品的原作。出于这一想法,1952年,刘纲纪报考北大哲学系并被录取。

在北大期间,除了学业,刘纲纪的课余时间基本上是在故宫的绘画馆度过。他一般是早上去,中午买瓶汽水、吃个面包,下午继续看,到四点左右回校。故宫从隋唐一直到明清的全部绘画藏品,他都看过。他后来写《龚贤》、《黄慎》、《文征明》及其他关于中国画的论文,同他长期在故宫绘画馆反复看画有关,这对他的绘画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

邓以蛰、宗白华、马采这三位中国美学界的前辈当时都在北大,但哲学系还没开美学课,因此,刘纲纪时常去拜访他们,向他们求教。他向邓以蛰主要是请教中国书画史论方面的问题,了解其在国外和归国后研究美学的情况,看其收藏的许多古代书法绘画。他向宗白华更多是请教西方的特别是德国的艺术与美学问题。马采是东京帝国大学毕业的,刘纲纪向他请教日本学者在中国书画史论研究方面的情况。时至今日,刘纲纪仍念念不忘这三位美学家对他的教导:“他们三位都是我真正的恩师。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和鼓励。”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

1956年,刘纲纪从北大毕业,正赶上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一些老学者主动要求带研究生。当时还没有研究生招生制度,一般由老学者自己物色人选。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李达到北大哲学系要人,刘纲纪被选中,成为李达的研究生,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能成为李达的研究生,刘纲纪感到很荣幸,但到武大后,他还是放不下美学,就以间接的方式向李达表明他的兴趣还在美学方面。令刘纲纪吃惊的是,李达不但没有责怪他,还说“反正我们哲学系将来也要开美学课,你干脆再回北大进修美学”,并让他当时的秘书陶德麟代他给北大副校长江隆基和美学家蔡仪写介绍信。这样,在武大待了二十多天的刘纲纪又回到北大。

在北大进修期间,刘纲纪写成了《“六法”初步研究》,这是首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六法”的著作,对中国绘画史论以至中国美学研究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此外,他还写成《龚贤》一书。1958年,进修结束后,刘纲纪回到武大,1962年又因参加编写全国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再到北京。

“文革”时期,刘纲纪下放到湖北襄阳放鸭子,鸭子在河里吃东西时,他就在岸上看书、画画。当时,他带了一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本黑格尔《小逻辑》,还有一个速写本。“文革”后期返回北京后,由于对书法的兴趣日益浓厚,他开始准备从美学上探讨书法,并形成了《书法美学简论》的初步构思。他试图证明中国的书法归根结底来自现实生活,为此,他整理分析了历代书法的重要理论,并用相当大的篇幅提出和分析了书法的抽象性和书法与情感的表现问题。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美学解释书法艺术的著作,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不断重印,累计印数达6万多册。

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刘纲纪为美学界贡献了《“六法”初步研究》、《龚贤》、《黄慎》、《艺术哲学》、《中国美学史》、《刘勰》、《周易美学》、《文征明》、《书法美》等近20部专著和数百篇学术论文,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富有创造性的美学思想。他的代表作、和李泽厚合著的《中国美学史》实际上由他一个人完成,并填补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还没有一部系统的《中国美学史》的空白。

尽管科研工作繁重,刘纲纪一直坚持书画创作,其艺术创作随学术研究逐步升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谈及其美学研究的思路时,他认为,应首先做些哲学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搞清楚。只有如此,美学研究才能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他近期内的目标是争取对社会实践本体论作一些论证,然后在此基础上尝试综合中西美学,对现当代美学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看法。刘纲纪表示,他理想中的美学应符合五个条件: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的;是为人生、为人民群众的;是批判地吸取改造西方19世纪以来现当代美学的研究成果,回答和解决了所提出的种种问题的;是继承了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现为目标的。而其中第一条最重要,没有它其余各条就做不到,或者说很难做到。

http://scho.cssn.cn/xr/xr_mjzx/201405/t20140520_1177574.shtml

(稿件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20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