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长江日报】武大院士张俐娜:变废为宝 能用药品做丝绸

发布时间:2014-03-19 11:52 来源: 作者: 记者李佳阅读:
A A A

张俐娜196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2011 3 29 ,凭借世界首创的一种神奇低温水溶剂“秘方”,张俐娜获得美国化学会2011年安塞姆·佩恩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2011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其成果“基于生物质大分子的新材料和生化品”入选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作为武汉2012年科技重大贡献奖得主,武汉大学张俐娜院士因在美国出差,缺席了昨日的武汉市科技奖励大会。

“张院士在天然高分子材料与高分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她在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是对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这是专家对她获奖的评价。

利用她的新方法,可以用最便宜的化学药品做出丝绸。她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正在抓紧将成果投入应用,以便早日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院士不是光环,忙到深夜12时是常事

张俐娜的房间在武大化学学院不起眼的一角。她办公室的门永远敞着,方便学生来找。

房间墙上没有一张奖状或诗词题字,挂满她与学生合影的照片,不见一张她的个人照或与“领导”的合影。她说,“学生就是我的奖啊!”

71岁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当院士不是为了光环,就是为了干活,为了把工作多做几年”,为此她把装门面、应酬的事都慢慢推掉。

“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教师。传播知识、教书育人,我的角色始终不会变。”现在张俐娜还在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给硕士生改论文,忙到入夜12时是常事。

新方法,用最便宜化学药品做出丝绸

28年前在日本留学时,张俐娜看到日本的一些大学和世界著名公司都在做生物质大分子改造,意识到这对我国也会有用。

国家当时对生物质大分子不是太支持,但她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通常情况下,纤维素(各种可以用来造纸的材料)和甲壳素(乌龟壳、龙虾壳)都很难分解再利用。

张俐娜通过数十年的基础研究,发明了一种新方法:用水做介质,加上无机新溶剂,在-12℃低温下,纤维素就溶解了。这种绿色环保的新方法,为大量的纤维素、甲壳素等废弃物再生利用打开了方便之门。

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加尿素,最便宜的东西竟然能做成丝绸,这被外界认定为“世界纤维素加工技术上的里程碑”。

成果上书架的同时也要上货架

在让科技成果上“书架”的同时,张俐娜也在让自己的成果上“货架”。她认为,做科研如果不去考虑应用前景,总有一天会感觉很难做下去。

科学家和企业家如何合作?她认为,科学家看企业,首先希望企业有研发实力,有与国外接轨的实验硬件设施,有与实验室对接的硕博士培养的条件,其次这个企业家要有创新的思路和眼光,对新产品的开发要有强烈的意愿,同时要有风险意识;企业家看科学家,首先希望能保障产业化成果的质量,其次要做到和国民经济紧密结合,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前景,同时,两者为了产业化,要有很好的合作默契,要开诚布公,同心同德。

http://cjrb.cjn.cn/html/2014-03/19/content_5300785.htm

(稿件来源:《长江日报》2014319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