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新华网】“农夫教授”和“水下草原”共度的第23个春节

发布时间:2014-02-11 15:36 来源: 阅读:
A A A

新华网武汉2月2日电(记者喻珮)马年正月初一,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梁子湖,湖面澄清,水下连片生长的水草,苍翠如濯。一位两鬓斑白的教授,如同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开始了观测、记录、培植……不经意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于丹,就这样,和他的“水下草原”共度了第23个春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中国环境问题凸显,湖泊污染尤为严重,很多“草型湖泊”退化为“藻型湖泊”。如今,环境治理和“美丽中国”被提到了新的治国方略。早在22年之前,于丹就迈开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步伐。

1992年,于丹作为水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者,在大量走访调查之后,最终锁定了湖北省第二大湖泊、武汉市的备用水源地——梁子湖。他开始在梁子湖开展“长江中下游淡水湖泊调查”,并决定将其打造成为中国淡水湖泊的一个生态标本。

20多年扎根梁子湖,他带领团队种下了20万亩水草,使梁子湖成为中国湖泊中水生植被覆盖率最高、生物多样性最高和水质最好的湖泊,并成功建立了第一个以水生植物和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的野外站。

记者在地处梁子湖中心的梁子岛野外研究站看到,码头绿树环绕、运动场宽阔整洁、温室房干净明亮,还有上千个容积不一、环境各异的培养池散落在湖中。

 “这些都是我们团队20多年来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于丹向记者介绍岛上的一花一木,每一类亲自栽种的水草、每一片生态还原的水域,神情似一位父亲在骄傲地介绍自己的孩子。

20多年来,于丹的野外监测站累计采集全国各种类型水体水生植物标本15万余份,建立野外固定样地500个,拍摄水生植物图片20万余张,收集水生植物种子5000余份。2010年5月,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上岛参观时曾说,“梁子湖生态站是中国最好的野外站”。

而这个最好的野外站,却有着看似最淡的年味。不同于城市中张灯结彩、走街串巷的浓厚节日氛围。在岛上的宿舍里,一两台简便的电视接收器、一顿热乎乎的饺子就是于丹及家人、同事在岛上的春节。

看守、巡逻在过年这段时间尤为关键。监测站科研办主任王立功博士同样坚守在岛上,他说,“岛上树多、草多,万一有燃放烟花的火种落进湖里来,造成燃烧,后果不堪设想。”

不仅是防范危险,延续实验更为关键。自2012年申请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以来,岛上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农夫”。今年冬天,他们开始尝试新的技术,主要是利用冬季空档期,种植眼子菜等一些冬季可以存活的水生植物,提前固定水中游离的氮、磷等物质。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效果非常好,植物加速开花结果,生物量增加。”于丹兴奋地告诉记者,就像水稻一样,一年两三茬,增加产量。他们也要实现种植“三季水草”,让其提早发挥功效、净化水质。

于丹说,水域集中爆发蓝藻或水华,说到底,都是因为“饿”——水里缺少净化水体的植物。他所做的,正是通过种植沉底植物,恢复水生植物生态系统,进而让湖水“可以直接捧起来喝。”

 “实验绝不能中断。”于丹说,今年的春节正好赶上月末和这个月初的常规调查,这一周肯定是在湖上过的。实验数据一旦中断,就没有了对比性、连续性,丧失了研究价值。

 “望着万家灯火,这里反而更安静,没有打扰。”于丹介绍,国家投入了这么重要的设备、仪器,并给予他沉甸甸的信任,他所能做的就是“责任”二字。

于丹一直有个期待,希望中国的湖泊水不再是“绿波荡漾”,而是绿植扎根、清澈见底。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02/02/c_119204463.htm

(稿件来源:新华网20140202日 本网编辑:严航)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