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武大

首页 >> 媒体武大 >> 正文

仰望历史天空 武大星光灿烂

【武汉晚报】盘点推动新中国向前的“武大力量”

发布时间:2013-11-30 11:09 来源: 阅读:
A A A

120年,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很短,对于人类长河来说,更只是一瞬。然而,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则意味着厚重。

昨天是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在过去的120年里,一代代武大人,承载着对国家、民族甚至是人类的责任奋力前行。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武大人,不仅在各自的领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甚至在某些关键节点,以自己的胆识智慧影响和推动着国家向前发展的步伐。

本文所列的四位武大人只是50万武大才俊中的杰出代表。

李四光:

一身实学找出石油和铀矿

没有石油,汽车不能发动,飞机不能上天;找不出铀矿,新中国的国防没有保障。

为了寻找这两样宝贝,李四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8年到1938年,作为珞珈山新校址的选址人和建筑委员长,李四光在武大度过了十个年头。

在武大期间,李四光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不少地质学家对于中国的石油抱着悲观的看法。在经过实地地质调查后,美国的石油公司工程师和一些大学的专家学者都认为,中国是贫油国家。中国“贫油论”于是流传开来。

作为地质学家的李四光,凭着一身真才实学,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多年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李四光坚信,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并大胆建议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

正是在他的理论指导下,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随后,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相继发现。这些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李四光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新中国的国防,需要发展原子弹事业。李四光再次展示出了他的神奇本领:成功预测了我国南岭等地藏有铀矿。遵循他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人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

查全性:

一声疾呼改变千万人命运

36年前的一声疾呼,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打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1977年,那是注定写进历史的一年。后来几十年内被媒体反复采访的查全性,当时是武汉大学的副教授,时年52岁。当年8月,查全性和全国许多科教界人士一道,应邀参加科学和教育工作会。

正是在那次,他当着邓小平的面,痛陈当时高校招生制度的种种弊端,倡议恢复高考。接下来的故事众所周知,并一直为人津津乐道:邓小平当场接受了建言,并宣布从当年开始实行高考。

那一年,27万多名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才俊,圆了大学梦。

此后,尽管关于高考的争论和探索一直不断,但高考仍然是迄今为止被老百姓最认可的较为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

查全性的大声疾呼,和邓小平的当场拍板,它让一代代国人明白,高考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同样改变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个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如今,36年过去了。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校共录取了4000多万名大学生,一批杰出人才脱颖而出。这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打下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尽管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身体也大不如前了,但查全性还是经常指导武大化学学院的工作,尤其是学科发展情况。

电影《高考1977》在2009年上映时,查老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在首映式的最后,所有人向查老深深鞠躬,表达感激之情。

刘道玉:   

一个改革求解“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深深刺痛着国人的心。我们的大学到底怎么了?许许多多有良知和社会责任的知识分子,也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要想破解“钱学森之问”,我们的大学必须进行改革,这已是上上下下的共识。

昨天的一则消息,让世人再度关注到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教育部核准了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大学的章程,并要求各大高校完成大学章程的制定,全面加快高校去行政化进程。去行政化,教授治校,是高教改革的核心和精髓。

而事实上,早在20多年前,武汉大学就进行了系列改革。那时,武汉大学的掌门人刘道玉就预见了“钱学森之问”:如果不改革,就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

当时,刘道玉便开始了大学去行政化的试验。那时的武汉大学,被人称为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圳”,一度创下多个“第一”。

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插班生制、自由转专业制、导师制、学术假制和贷学金制,这些如今看来并不新鲜的制度,在当时只有武汉大学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著名学者、武大校友易中天曾经在多个场合透露出对当时武大的自豪:领导生活简朴,作风民主;研究生论文答辩,可以当面顶撞评审委员;本科生学术演讲,校领导坐在下面洗耳恭听。如今,“去行政化”正在再度推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大门。

桂希恩:

用生命求证科学

“一个教授的5年,将惠及整个民族500年!”

这是CCTV“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这位“感动中国”的教授,是武大中南医院的桂希恩。

正是他,凭着一名医生的职业精神,和一名武大人身上的社会责任感,用生命求证科学,用生命唤醒良知。

1999年,桂希恩无意中得知一个消息:河南上蔡县的一个村落,有许多人得了一种“怪病”,发烧、拉肚子,怎么也治不好,甚至有许多人接二连三地死去。

桂希恩意识到事情的严重,决定亲自实地看一看。正是他的“看一看”,发现了中国艾滋病的高危区,拉响了艾滋病在中国大地蔓延的警报。

彼时,人们谈“艾”色变,现在许多人可能无法体会桂希恩当年的处境:他到处被人驱赶,甚至面临被殴打和人身攻击的危险。然而,他仍数十次深入调查,终于以真实的数据揭开了艾滋病问题,并上书国务院领导,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他的推动下,中国艾滋病第一村——文楼村受到全国的关注,并成为全国第一个艾滋病免费治疗的村子。

20015月,桂希恩的一个无意举动,让他成为媒体的焦点。

当年,他将5名河南艾滋病接到武汉治疗。考虑到其他病人的担心,医院将一栋闲置的旧房子安排给病人住。由于不理解,邻居们还是提出了强烈抗议。

为了让艾滋病患者享有同样的生命尊严,为了证明与艾滋病人正常的生活接触不会被传染,桂希恩毅然将他们接到自己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了五天。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举。

用生命求证科学,一时轰动全国。从来不想上媒体的桂希恩,第一次站在记者面前,讲述了艾滋病人的种种悲剧,呼吁人们宽容、关心他们。

他至诚的大德大爱感动了世人,也感动了共和国总理,温家宝总理亲自登门探望,称他为“亲密的挚友”,并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介绍他的感人事迹。

如果没有14年前,桂希恩对艾滋病高危区的发现,我们将处于何种险境?

记者屈建成 通讯员吴江龙

http://whwb.cjn.cn/html/2013-11/30/content_5257188.htm

(稿件来源:《武汉晚报20131130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