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珞珈四月芳菲季 师生三人话“读书”

发布时间:2022-04-27 18:19 来源:图书馆 阅读:
A A A

编者按:2022年4月22日,武汉大学第十届读书节开幕。开幕式上,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院士,“武汉大学十大书香学院”代表、文学院院长于亭教授,“武汉大学十大借阅之星”代表明雨淏同学,分别以“读书”为主题作了精彩演讲。


窦贤康院士在第十届读书节开幕式上的讲话

说到读书,我想给大家分享两件往事。

一是至今我还清晰记得多年前的一个场景:少年时的自己和姐姐坐在窗边看书,窗外的院子里飘着雨,远处不时传来几声蛙鸣。那个年代里难得有这样惬意的时光,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无书可读,好容易才得到一本大部头的书,常常迫不及待和姐姐抢着看,那是我少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另一件事情是1989年我到法国留学,发现在公共汽车上、火车上、地铁里,无论什么时候,总有很多乘客在读书。一个民族如果热爱阅读,一定热爱生活,相对理性。

读书,是一种品格。常常读书的人,很难因为一件小事而暴怒,因为阅读的过程也是向好向善的过程。一个人静下心来读书的时候,他能看到书本中辽阔的世界,体会不同的人生经历,了解不同的人对世界的看法。由此,他的心境和眼界更加开阔,对于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刻,他也成为了一个更完整的人。我想,这也正是图书馆评选“十大借阅之星”的意义所在。

我和图书馆是有渊源的,我还是科大副校长的时候曾经分管过图书馆,还担任过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对图书馆,我情有独钟,近几年来也一直想把武大的图书馆办好,尽可能为大家提供更好的阅读环境和学习条件。

我一直很珍惜来武大的机会。昨天,化学学院院长对我说,校长你来武大来对了,武大给你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在武大当了五年的校长,对于怎样当一个好校长,我也越来越有体会。这几年,学校坚持以“人才强校”“学生为本”等理念办学,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学校现在各项排名稳居国内高校前十,真正成为了中国一流大学;在世界各大高校排行榜上,我们也在不断超越那些曾经难以企及的学校。我们潜心内涵建设,不再靠“网红”称号的表面浮华,而是真正靠实力在中国高校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们做得越来越好。

我常常想,未来的时光里,还能继续为学校做些什么。来武大前,我心目中的武大有着悠久的历史,包容的文化和自由的风气。来武大后,我希望我们更加崇尚学术,更加尊重学者;我希望我们的教职员工更加关爱学生,真正对学生好,有一流的老师给学生上课;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下成长,不去溜须拍马、趋炎附势,做正直有尊严的人。要完全做到上面这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正在为此而努力。

我希望武大的学子能更多地流连于图书馆、实验室和体育场馆,我希望我们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一流的学习休闲一体化场所。我记得图书馆之前的闭馆时间是晚上十点,由于学生宿舍十一点才关门,现在的闭馆时间往后延长了半小时;之前节假日都放假,现在只有春节闭馆七天。延长开放时间是一个象征,体现了图书馆的态度和图书馆工作的目的——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要把图书馆建好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我们的馆藏还要更加丰富。对于刚才提到的图书馆文献购置经费增加10%的要求,我想说,只要是和学生相关的需求,我们从不吝啬。只要是经过专家论证、学生呼吁的书籍购置,一定要保障。我们一定要把图书馆建得更好,要有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环境,有学生想读的书,这样学生才会把时间花在图书馆。图书馆才会充满人气。

近年来,为了给师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学校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作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我刚到武大的时候很震惊,我们一流的实验室和公共实验平台太少。但这几年这方面的发展很快,去年我们投入了近3个亿,未来几年还将投入10-20亿更新现代化仪器设备。大家会逐渐看到东湖边的尖端科技楼、化学学院的实验基地、泰康医学科学实验中心相继落成并快速发展,我们会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一流的支撑平台。我们也花了很多功夫建设体育场馆,改善设施给学生锻炼。我们要举办体育竞赛,更要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向清华学习,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为党为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我们学习、锻炼的目的是什么?既是为了国家的建设和人民的福祉,也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我读大学的时候,《女大学生宿舍》这部电影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电影是在武大拍摄的,影片里大学生们在樱顶读书的画面格外富有情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校园里不光要有教学科研场所,也要有诗意栖居的所在。因此在建设硬实力的同时,我们也在加强软实力的建设。为了佐证这件事情的必要性,我去梅园Costa询问了同学们在那里阅读的原因——显然那里并不是一个安静的空间。有一位同学回答说,他就喜欢这样一种充满生活状态的学习场景,这个答案打动了我。为了让校园里有更多这样可以随时停下来读书、学习、休闲的场所,我们准备在樱顶打造一个综合服务体,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喝喝咖啡,可以看看书,可以一个人思考,也可以三三两两交谈的地方。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作为校长,我想让大家都能在设施齐备、富有品质和格调的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和休闲场所里认真学习、锻炼体魄、完善人格、提升素养,度过充实又美好的大学时光。


于亭教授在第十届读书节开幕式上的发言

亚里士多德说人有三种生活:物质的生活、政治的生活和沉思的生活。无论哪种生活,都有赖于成熟的思维和健全的心智。所谓“成熟的思维”和“健全的心智”,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取决于人类心智生活的经验、积淀和成就的获取程度。阅读就是个体获得人类心智生活的经验和成就、并且加以检验的主要方式。但是阅读正在持续的衰落。Allan Bloom曾经叹息:“书籍本可以给人们带来共同意见和共同的精神实体,但书籍的影响逐渐微弱。”他在课堂上会问他的学生,哪一本书感动过你,又有哪一本书永远影响了你的生活。几乎每年最常见的回答都是——从没有过。他由此哀叹:“这已经不是阅读的一代。”这似乎昭示了现代大学的普遍危机,校园里,课堂外,持续而自主的阅读分崩离析,那种强劲深沉、朝向伟大传统中的伟大作品的、Allan Bloom称之为“文本的研习”式的阅读正在式微。我想,武汉大学图书馆多年来评选“书香学院”,举办读书节,对于表达武汉大学“一流教育”的理念,具有现实的意义;对于未来的优质大学教育,更应该有深切的流响。这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30年代,精力充沛的芝加哥大学Hutchins校长发起的以“伟大的书”为中心的博雅教育改革,他说,“经由博雅技艺和伟大作品展开的教育,是对最优秀者的优质教育”。

“书香”一词特别形象。古语称诗书世代传家为“书香门第”。清代藏书家嗜爱宋本,说宋本“墨香纸润,秀雅古劲”,“纸质罗纹不同,字画刻手古劲而雅,墨气香淡,纸色苍润,展卷便有惊人之处”。这种由书的物理存在引发的情感愉悦,对于爱书之人,想必极有共鸣。我一生爱书,热爱阅读,小的时候,得书不易,读书时经常把鼻子埋入书页,嗅闻纸张油墨的味道,对我来说,书真的是香的。成人之后,游学所到之处,我必定先冲到那些宏伟的图书馆书库里,摩挲泛黄书页的毛边,听着书页翻动,沉浸在林立的书架和数十万册书的味道里,那是连接了一切的过往、所有的智慧和情感的味道,它令人安心,有种幸福的感觉。但是,书香,对于阅读者来说,当然不止是文物的古远和油墨的味道,而在于,它是知性的味道,渊博的味道,是书卷之气,是心灵敏锐而丰沛的感觉。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即刻拿起书来,当下融入人类最完整意义上的情感之境,参与庄严的思考,体会伟大智慧。通过阅读,我们接入了人类的伟大传统,成为它的一员,并且我们接续了它。

我们一直把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叫做“读书人”。“读书人”这个口语词,含义之微妙耐人寻味。它并非指一个人上过学获得文凭、拥有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造就与书为友、与阅读相伴、持续地自我教育、义理明彻的“读书人”。爱书、热爱阅读是一种品质和品格,使人读其书想见其人,知人论世,通大义,考治乱,知取舍,严义利。但更重要的,读书是一种私人生活,关乎亚当·斯密所说的“丰富、高贵和细腻的情感”的人性的生活。就像Hutchins说的:“伟大的作品是伟大的导师,它们时时刻刻都在告诉普通人能做些什么。这些作品源于无知却上下求索的人性。他们通常在学问上首次宣告成功。其中大多数作品为普通人而做,对普通人讲话。”沉浸在书卷中的生活,需要耐心,忍受挑战,需要专注和持续的心智拓展,而不是匆匆来去,浅尝辄止,更不是把书当做工具,做知识和谈资的掠食者。Allan Bloom说的好:“与草草读完许许多多的书相比,深入地阅读一本书的经验会教给我们更多的东西,因为最重要的经验不是一连串眼花缭乱的错误理念,而是发现一本书的重要意义。好好读一本书,也就可以以此为基点阅读任何一本书,而把书当作流通货币的人则根本不可能完完全全进入一本书。”

我们希望武汉大学的学生来到这个校园,都被熏陶成为一名“读书人”。一百多年前,创立了自强学堂的张之洞就说过:“窃惟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这是武汉大学教育理想的起点,时至今日,又很好地体现在国学院老院长郭齐勇先生念念在心的那句话里:“我们要为未来的中国培养读书种子。”

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前的开讲词中说:“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书中当然没有颜如玉和黄金屋,却充满了情感的煎熬和心灵的跋涉。但发现一本书,这会改变人生,让你悄然成为你自己。凭借阅读,培养对书的敬意,从而敬畏学问,服膺真理,我们方可称“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从而是“不恃聪明而向壁虚造,不务易入俗耳以邀世誉,卓然自守,持风气而不为风气所动”的真读书人。


明雨淏同学获奖感言

读书日的设立是为了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但是它又常使我困惑,毕竟,阅读应该是生活的一种常态,人们从中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并最终被塑造为一个在大地文本上书写的作者。我认为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然而,又何必是纸书呢?网络发展至今,我们获取的各种认知和信息,大多都是社交媒体给予的。在碎片化的浅阅读中,符号好像总是漂浮于天空,不能静下来凝聚为物质形态。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印象自然给了人们随意处置文字的理由。

连瓦莱里也曾经说:我们应该像鸟儿一样轻。可当我们手捧一本《草叶集》,那种厚实的感觉是网络不可能给予的。其本身沉重可感,要求我们面向它,认真对待它,合上它时感到满意,放弃它时略有遗憾。只要电子的轻盈和物质的厚重还在回旋,纸书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定点和船锚。

由之而来的经典问题是:人们阅读一本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光滑的时代,这个问题的回响愈发掷地有声。当阅读的目的不再是一种交流、反思、提炼,它当然就成了不能回避的质询,而书籍当然就很容易被视频和电影取代。

所以纸书必须成为一种手段。它使人因它的厚重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并由此打入了日益喧嚣的消费狂潮里。这样的坚韧汇聚起来成为一个叫作图书馆的地方:它为读者敞开一片思想沉淀和流连的乌托邦。

除了专业的书籍,或许你会在A2偶然看见一本《心、脑与科学》,于是开启了一趟认知心灵哲学之旅;又或许会在A3撞见薄薄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因此重新思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认识论意义;又或许你在A4翻到左拉的《饕餮的巴黎》,虽然以前没听说过,而且书不知道为什么是繁体影印版的,却还是逐渐沉迷于他对19世纪菜市场的描写;等到你爬上5楼,满眼或许都是习题和英文,但最里侧的角落依然有千年的技术史以及《科学究竟是什么?》在等着你,它们看起来似乎是科普,打开后却会让人惊诧。恍惚间,重力重新回到我们的身体中,虚拟的周围在各色封面与排列里开始泛起更多色彩。

俯仰于图书馆中,与一本不大不小的纸书相遇,这是为数不多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大地的机会。当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我们至少还有书,至少还有一个地方保有着未来和过去,因此也保有着所有审慎和期望。

(文字来源:图书馆 摄影:曹海钢 编辑:陈丽霞)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