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2020-2021年度武汉大学师德标兵风采

发布时间:2021-06-18 18:10 来源:工会 阅读:
A A A

文字整理:陈玺

编者按: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师德先进典型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广大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近日,学校工会组织开展了2020-2021年度武汉大学师德标兵评选活动,最终10名教职工获“武汉大学师德标兵”荣誉称号。10名师德标兵简要事迹展示如下(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行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武汉雷神山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教三十余年,他始终恪守“以患者为中心”,坚持以德立学、以身作则、以德施教、因材施教,探索出了一套以“将核心治病能力贯穿于教学、临床和科研”为核心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医者,他仁心仁术、博极医源,核心诊治能力达国际一流水平,2012年起持续荣膺“中国名医百强榜——泌尿外科Top10 Doctor”;作为师者,他以身作则、因材施教,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校级教改课题及慕课,教学成果显著,学生人才济济,2016年荣获武汉大学医学部“朱裕璧奖”,2017年首创我国八年制《医院管理学》课程;作为学者,他精勤创新,在国际上发出了中国声音,疫情期间迅速组织专家制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中英文版,为国际抗疫提供了最宝贵的一线资料和“中国经验”;作为管理者,他敏锐果敢,带领全院4000余名职工奋战在疫情救治前沿,接管武汉市七医院、客厅方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总床位超过5400张,成为全省唯一“1+3”模式定点收治医院“掌门人”。2020年获“最美科技工作者”“优秀医院院长”等多个荣誉称号。

刘泉声,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他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四个统一”,做“四有”教师。作为学院院长,他以党的干部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本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党政协同抓师德师风建设,营造“敬业立学,崇德尚美”优良氛围。

他将课程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将课堂作为育人的主阵地,落实学校“以最优秀的人才培养最优秀的人才”要求,坚持为本科生讲授《土木工程概论》《岩石力学与工程》等课程,为研究生讲授《地下工程稳定性控制》《地下工程监控量测与反馈分析》等课程,学生们评价他为“最具大家风范的老师”“最有远见卓识的老师”。他担任研究生导师,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69人、培养硕士研究生41人。

作为我国煤矿深井开拓巷道围岩控制技术领域的专家,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0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46篇,获中国发明专利38项,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和发展贡献力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孙蒙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植物生殖发育生物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在研究植物受精和早期胚胎发生的分子调控机理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国家重大、重点、教育部重大研究计划等20余项科研项目,在Nature、Nature Plants等刊物上发表了SCI论文12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

他关心青年教师,积极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激励青年教师成长。在三十多年高校工作中,一直辛勤耕耘在本科生、研究生教学领域,注重教书育人、课程思政;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关心关爱学生。在本科教学中,他坚持授业与解惑并重,针对青年学子对未来的困惑,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研事业,正确把握黄金时光奋发努力。坚持在课堂上传递正能量,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信任,并被评优秀“烛光领航”导师。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他坚信“己不正焉能正人”,以刻苦努力的工作带动学生,以宽厚耐心的态度引导学生,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为基础差的学生始终打开进步之门,使其领导的研究室成为广受学生青睐、有凝聚力的研究群体。他热心参加校院学生活动,分享自身成长经历,激励学生成长成才,得到学生高度认可,获评武汉大学第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杜博,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武汉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武汉大学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湖北省杰出青年、IEEE Senior Member。

自留校任教以来,他本着教学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承担了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在他的教导下,弘毅班学生学习前沿理论蔚然成风,多名学生进入国际知名大学攻读博士。他坚持以德为先,因材施教,传道授业,甘做扶梯,曾获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他指导的研究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等40余项科研项目,已初步建立起一个以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为特色的研究团队。他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在抗击新冠疫情战斗中勇挑重担,在疫情防控一线开展科研活动。率先在国内将人工智能诊断系统部署于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省人民医院,相关工作得到了媒体的广泛报道,入选武汉大学“珞珈抗疫-十大科研攻关人物”,指导的科研抗疫团队获得“十大珞珈风云学子”称号。

近五年,主持和参与相关纵向研究课题3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项目1项、教育部总装备部联合基金1项、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重大专项1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SCI论文共计110篇。

汪信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大学报(哲社版)主编。他严谨治学,守正创新,取得了突出学术成就。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独创性地提出和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致力于中国道路的哲学探索和哲学表达,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德树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把优良学风和健全人格放在人才培养的突出地位,倾心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他善于授人以渔,不遗余力地给学生传授正确的治学态度和有效的治学方法,把一批一批研究生带入了哲学思考的殿堂;他注重因材施教,着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他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社会服务取得显著成绩。他注重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努力以学术研究助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求是》、《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理论版上发表30多篇论文,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了深入学术阐释。兼任武大学报(哲社版)主编,锐意改革,将武大学报(哲社版)的学术影响力大幅提升至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最前列。疫情期间,他不仅坚守在社区抗疫第一线,而且努力进行科研抗疫,带领团队取得重要相关研究成果。

张小红,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导航工程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他勤恳敬业、立德树人、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在测绘导航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牵头在普通高校创建了“导航工程”新专业,服务于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推广等国家需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秉承“识才、爱才、育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注重研究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优秀。在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中不断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历时20年,他发展了一套“定得准”的理论与方法,将精密单点定位精度从分米级跃升到厘米;建立了一套“测得快”的广域精密定位方法,推动了精密单点定位从事后处理向实时发展;解决了北斗精密单点定位的特有问题,提升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 12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出版专著3部,编写教材3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成果先后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1)、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1)、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排1)等省部级奖6项。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国际大地测量学会会士IAG Fellow。

陈传夫,武汉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信息管理学院教授。他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方向,爱岗敬业,始终做到在一线给本科生上课。作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积极参与学科与平台等项目建设,推进学科国际合作与交流。承担学校“三全育人示范岗项目”,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与社会服务能力。

他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不断加强学生德育工作、课程思政建设、教学建设,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他注重学科建设与教学规律研究,推进教学改革,凝炼出以问题为中心、面向任务的嵌入式教学方法,探索出“三融合”教学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骨干人才。他组织多所院校开展论证,推动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批准设立。讲授的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指导的学生多人次获得“省优秀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奖”、“全国优博论文提名奖”和“国家首批优博论文出版项目”。

他注重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相关研究成果被国办、科技部、文化部采纳;起草的相关专业标准、建设方案等获上级采纳实施。成果在七部委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科技报告系统、南方电网、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等项目中得到应用。咨询报告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内参刊用。作为中欧领导人会晤配套活动受邀专家,为第四次中欧创新合作对话联合公报做出了武大贡献,为中欧开放存取合作路线图贡献了武大方案。

贺雪峰,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他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认真探索育人育才新模式。他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每年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承担多门主干课程。多年来坚持组织读书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术人才,累计指导读书会成员考取博士研究生200余人。每年主持“院长与学生面对面”活动60余场,为每一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他主要从事乡村治理与“三农”问题研究,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被学界同行誉为“华中乡土学派”代表人物,长期致力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所需,提出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先后两次获得杜润生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第六届、第七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三等奖、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他承担多个社会兼职,为国家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主持筹建全国“三农”政策评估系统。近五年组织提交咨政报告80余份,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10余次、省部级领导批示20余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组织了多个课题组开展相关课题攻关,向国家有关部门递交数十项政策建议报告,多项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61篇咨政报告被采纳,为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获“珞珈抗疫•十大科研攻关人物”荣誉称号。

秦子来,武汉大学体育部教授,她一直把“爱岗敬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事业心和武大人的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学校和体育部组织的各项工作之中。

她努力钻研教材,因材施教,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创新“三W”教学法,效果显著。她对后进生采用“一帮一”“拜师学艺”“学生小老师”等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绩喜人。重视传帮带,把自己的看法和教学经验毫不保留的反馈给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尽快成长成熟。在疫情线上教学期间,在网上线下与专业老师共同探讨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逐步形成具有实效性教学方法和教研模式。

社会服务方面,她一直担任全民健身“五项五进”培训活动的授课老师,仅2020年就走进企业、社区、学校、街道、机关进行了26场约3000人的太极拳和八段锦公益培训;多次带领我校学生参加国际、全国、湖北省高校武术比赛、健身气功比赛,取得了80多枚金牌,为我校争得荣誉。连续15年为我校留学生开设中国武术欣赏课程,使广大留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2019年,被《中华武术杂志》评选为“中国太极拳最具影响力人物”。

董卫国,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纪委书记,二级教授、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湖北名医工作室负责人,湖北名师、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从教从医三十余年,他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理念,以医德立本、以师风塑魂,不断砥砺精益求精的从业匠心和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成为了教师的楷模、医生的榜样、学生的益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春风化雨守初心,潜心育人担使命”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践行着一名党员教师的铮铮誓言。

他始终坚持为本科生授课,进行临床带教。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养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积极推动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为培育医学人文素养高、临床思维技能精、健康服务意识强的医学人才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疫情防控期间,作为临床医生,率先奔赴临床岗位;作为临床教师,带领学生积极投身新冠病毒防治相关科学研究。他注重课程思政,不断琢磨和发掘新的教学方法,采用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式授课方式,将新的理论成果、思想和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的育人效果。他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法、PBL教学法、形成性评估等并引入到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他坚持钻坚研微,不断致力于教学改革和课程创新,积极探索构建医学人文系列课程体系,主编主译专著和教材25本,其中4本为国家“十四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他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全国委员,也是湖北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2020年全国消化病专家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百强排名全国第7,同时2020年也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编辑:付晓歌)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