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技术工具层出不穷,其更新迭代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革新教学理论与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近期组织了多场师生研讨会及专家讲座,总结和反思疫情等突发事件和信息技术更新对高校本科教学带来的冲击与机遇,同时结合学科特色,探究信息技术、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构建新常态下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新模式。
线上教学效果需要持续科学的评估
行政管理系主任陈世香教授指出,线上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同学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充分地展示相关资料,也会有更多的交流互动等。但当前的线上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首先,语言表达局限,交流的信息和符号较少,缺少肢体和表情语言。如何通过更少的符号,更加精炼的语言将内容表达出来,是一种挑战;其次,网络教学的任务布置稍显泛化,布置任务需要更加精确;此外,教师们需要熟悉网络教学特点,明确时间边界,要加强教学课堂时间控制;最后,对于网络教学而言,老师们不仅要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更要不断更新教学技术,使教学技术技巧与技术发展与时俱进。
公共经济与社会保障系王增文教授指出,线上教学的效果仅凭主观评价是不够的,需要更持续及科学的评估。由于屏幕端隔绝了老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互动,课堂质量客观来说会打折扣,线下不能被线上完全取代。线上教学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不仅要强调学生在课堂的主动性,也需要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且经过思考准备的基础上。
教学改革实践更需转变教学模式与理念
行政管理系上官莉娜教授认为:网络教学需要技术手段的提升,也需要教学模式的改进,更需要随之而来的教学理念的联动。在新背景下,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譬如:教学内容是否应进行区分?哪些讨论和内容适合线上教学?在线教学需不需要提前报备?基本流程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当制度化,并提高其可操作性。同时,教学改革的实践应当避免追求形式,不偏离初衷,从而实现真正的提质增效。
国际关系学系周晓明指出:在教学准备方面,老师应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视频,选取好的教学平台,准备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更新各章节课件内容、习题集、教学参考案例、教学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及重要链接等。同时,也应设计好线上互动活动,充分利用学习通、微助教等辅助手段,来实现线上的签到、抢答、提问、调查问卷、讨论、测验、作业批改等活动。针对具体本科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老师应在课前通过SPOC平台及微助教、学习通等辅助手段发布通知和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有关知识点。在课堂上老师主要进行知识点梳理、重难点分析和答疑与讨论,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2019级外交学专业喻俊同学从学习角度对线上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多利用聊天区功能,在上课过程中鼓励同学在聊天区发言提问,同学对聊天区发言相对开视频麦克风发言会更有积极性,老师可以选择在课后对聊天区问题进行解答;第二,可利用腾讯会议等平台增加分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思想碰撞,而老师可以在每次讨论时进入一组参与讨论,讨论结束后可以选择一段时间让各组汇报讨论情况;第三,在小班制的课堂中,可以增加同学的简单自我介绍环节,一堂课全部人介绍或者每堂课2-3人介绍,创造学生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新时代需要教学新思维
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冯川老师指出,在新时代的正规大学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交互形式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师生面对面共享同一个时空环境的人际交流,一种是高度依托现代信息传媒,师生之间的时空环境各自分离的人机互动。前者对应的是传统课堂的现场教学模式,后者则对应录播的远程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信息技术革命,让我们生发关于“人机互动”是否能够最终替代“人际交流”的遐想,以及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实体学校的本质是什么? 冯川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发挥引导作用,解决学生的动力问题,点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课堂现场教学,也只是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制度应服务于建立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为学生提供环境空间和自由时间,为他们自由成长提供指导和激励。老师引领学生自主,培养具有学习与探索能力的创新人才。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帅副教授做客论坛,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指出,当代大学生00后居多,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全球化、数字教育、(自信)强起来、独生子女、互联网。所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学校要从需求侧引向供给侧,即老师如何给大学生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课堂内容与形式,应从以下六点着手:经验分享而非填鸭说教;集体协作而非单打独斗;因事而化而非生搬硬套;学生立场而非自我主义;道地语言而非道理连篇;善假于物而非身无长物。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学管理与学科建设办公室整理)
(编辑:付晓歌 学生编辑:郑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