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记者调查】世界读书日:捧读新知图书,以求格物致知

发布时间:2020-04-22 17:29 来源: 阅读:
A A A

策划:肖珊

出品:武汉大学大学生新闻社

撰文:李汇思、程芳

题图:董心瑶

采访协助:陈思睿、高思琪、孙诗淇、邹严静、郑中天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任何新情况、新疑难来临,在没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高效应对、妥善处置都有赖于思维能力推动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法。因此,优质的知识、经验储备与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类对新知的探索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

望星空,观山海,人们的阅读需求不会总停留在信息、常识层面,而更追求建立在准确事实基础上的知识性、思想性、人文性强的内容,希望藉由其沉淀的宝贵经验,从实践与精神上给我们指引。

所谓“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或许便是阅读新知类图书的终极要义。


新知图书:乐莫乐兮新相知

近年来,新知类图书作为一种图书门类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新知”即“新的知识”,类似于科普,但又不止于此。“新知”类图书并不遵循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原则,也没有严格的学科界定,实际上,它更侧重于认知事物的新观念、新视角、新方法,将之植根于一些已知但未曾深思的领域,我们就看到了《枪炮、病菌与钢铁》《如何阅读一本书》《刻意练习》等兼有历史、社科、心理甚至文学趣味的新知好书。

总体而言,新知类图书着重讨论探索与发现的动机、洞察与精进的门径、关注人类生命成长与认知世界过程中的互动关系,从而呈现理性思辨的人文关怀图景。

阅读一本新知书籍,像是结交了一位新朋友。历史长河中人类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求新知,探新知的过程。人们既有从前人经典中汲取智慧的需求,也有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寻求新知识的需要。

在过去的一年里,武汉大学图书馆借阅书目排名榜中,《疯狂艺术史》等新知书籍名列前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武大学子对于新知的渴求和新知类图书的喜爱。

不同的个体,对于新知类图书阅读有着不同的偏好。在面向武汉大学学生、探究其新知类图书阅读状况的采访中,多数受访者表示,主要会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来开出自己的新知类图书阅读书单;也有受访者认为,自己阅读的新知书籍和所学专业密切相关。

作为“历史迷”,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大一学生吴灿偏向于阅读历史、文学趣味的新知图书。吴灿对课本之外的知识十分好奇,《人类简史》等书不仅让她享受到大快朵颐的满足感,更提供给她认识历史认识当下的全新视角,刷新了认知。

对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王涵霏来说,新知图书就像是一条新的道路。这条路既通向自我的探索,也通往外在的提升。她通过心理学的“新知”(人格理论,依恋理论等)去探索内心世界,也通过阅读政治哲学的新知类图书,拓展延伸了专业知识。

同院系的牟念补充了她的看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新知类图书的范围很广,读者之目的因人而异。一些人在给自己普及知识,一些人在纠正自己的偏见,一些人则在积累专业学识。于我而言,它在为我打开一扇门,让我探索更多的未知,也让我能以更加敬畏和客观的态度看待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

纵观历史上新知书籍的发展过程,某一类新知书籍阅读量的迅速增长往往和特定事件有着较大的关系。今年疫情期间,以“疫情防控”为主题的新知类书籍销量迅速增长。突发的疫情使人们更加关注医学知识,并希望通过阅读此类新知书籍获取人类抗击疾病的智慧,增进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

弘毅学堂人文科学试验班大一的苏冀就特意读了卡尔齐默的《病毒星球》,认识了几种常见病毒和新病毒与人类互动的历史,深深震撼于书中对病毒的阐释。与疫情相关的新知类图书阅读,抚平了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和焦虑,引起了读者对于现实更加深刻的思考。


博物求新:旷观博览驰九州

新知类图书类似于科普,但不仅限于此。三联书店副编审徐国强曾集唐人句以况新知的定位:“积学多深材(孟郊),新知万里来(辨才和尚)。休闲倘有素(张九龄),不应老尘埃(王昌龄)”。

新知潮流的兴起更注重新知识、冷知识与跨学科的融合,更注重趣味性、可读性与视野的前瞻性,其选题范围也拓展到社会科学领域。广泛的图书种类,新兴的学科和知识极大程度地拓展了读者的知识面;高质量的丰富多样的内容给读者带来了新鲜的阅读体验,吸引激励着读者通过阅读去探索新的学科领域。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向思雨兴趣广泛,她很欣赏《海错图笔记》《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学课》等生动有趣的新知图书。“这些书籍图文并茂也简洁易懂,将一些使人望而生畏的知识讲得可亲可近,”向思雨表示,哲学还有海洋生物等并不属于必修课的内容,但相关新知类图书则像是通往新世界的“阶梯”,也像是“显微镜”和“放大镜”。它们常常在人们习以为常之处冷不丁地发问,不落窠臼又大胆新奇,在挑战“常识”的同时也带来极有滋味的知识享受。

动力与机械学院的大一学生宋嘉豪,最近翻开了医学史老师推荐的《荒诞医学史》。“不可思议”是他阅读此书时的关键词,他了解到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手术,更了解到医学发展道路的崎岖。时而看饿、时而头晕、时而胆战心惊、时而忍俊不禁……在医学与历史的互动中、跨学科的体验和挑战中,他不仅收获了丰富的阅读体验,更通过剖析自身的思维定势进一步拓宽了认知边界。

新知图书有着更为宽广的知识面,可以帮助读者打开博物世界、领略更多有内涵的生活。与传统固定门类图书不同,新知类书籍涵盖多种学科的认识,吐故纳新,可以把经济学、IT、自然、生活等相差较大的品类综合在一起。“让我们在接受新知识与新观念的同时,去沉浸、去探索、去洞察、去精进。”文学院大一的余书瑞建议,大学生都应该去“解锁”自己的新知书籍。

目前,“新知”已成为诸多图书榜单的固定分类,各大读书平台推荐中都可以看见新知图书的身影。比如豆瓣2019年度读书榜单“科学·新知”,新浪好书连续多年坚持的“生活艺术新知类好书”榜,很多出版社的年度好书评选,也特别设立了“新知”一类。在互联网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们,有着诸如老师推荐、朋友分享、网络淘书等丰富多样走进新知类图书的途径,正处在捧读新知书籍、存一颗格物致知之心的最好时代。


格物致知:穷理尽奥探其真

生活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新知,新知带来不一样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有求知的需要,我们希望通过读书来汲取书中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关于理性的进步,或关于科学的前瞻。了解各领域最新知识成果的内容,是明了社会变迁趋势的必需。新知图书的魅力,除了新的知识,更有意义的是,让人去深度思考以获取新的思想,格物致知,把知识化成思想并融入自身。

新知图书往往是内涵丰富文化的冰山一角,如果能有幸相知进而去探究其背后的学问,或许就能发现一座新奇而深邃的宝藏。

文学院大二学生文刃(化名)从小就受到新知类图书的熏陶,阅读的新知图书种类十分广泛。他对于《博物》杂志、《中国美色》、《中国衣冠》等有关传统文化、自然科学、艺术的新知图书很是着迷。他介绍,“我从小很喜欢颜色,后来看到了关于中国传统颜色的科普,为之深深着迷,专门买了一本《中国美色》进行深入了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些文化很有趣、很精妙,值得我去深入了解和思考。”

新知图书阅读在林珂雯的书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来自基础医学院临床八年制的她,很喜欢阅读医学和社会学种类新知书籍。“这些书可以增加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医学伦理学相关内容让我受益匪浅,生动清晰的案例分析有助于纠正我对于行为合理性的固化认识。通过慎重周到的思考方式,我们可以做出更加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林珂雯说,“阅读社会学相关书籍,多元而前沿的知识信息又能让我跳出专业的思维框架,更加全面地理解社会和周围事物。”

新知始终提醒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崭新的角度去观照世界与自身,也点燃了我们探索的好奇心和对生命的热情。

来自国家网络安全学院的大三学生李萌认为,比起掌握新知识,阅读新知图书引发思考,或许更为重要。“新的知识带来了新的世界、新的视角,新的观念。”对于李萌来说,新知阅读可以提供更加新颖的紧跟时代的观点和知识,让她从“这个问题只能这么看”跳脱到“这个问题还可以这么看”,并且激起“这个问题还能怎么看”的追问和思考。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活跃的充满了创造力的群体,他们求新求变,也求知求真。“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而阅读恰好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极佳途径。新知阅读带来的新知识、新思想既满足了这些需求,又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年轻一代的思想。新知图书日渐增长的需求,与新知阅读日渐丰富的供给达成了平衡,新知类书籍的“阅读潮”因此而蓬勃发展。


读书三境:做名合格阅读者

达尼埃尔·佩纳克在《宛如一部小说》中有这样的思索:“阅读对人来说,代替不了其他东西,但任何其他东西也代替不了阅读。它无法为人的命运提供明确的解释,但能为他在他和生活之间织起一张密网。”我们提倡阅读,多读书,但只要多读就一定是好事吗,读什么书都有意义吗?读书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粗糙和简单。

相较于浮在表面的快手知识,严谨、可靠、充满可能性的新知与思想更有价值。但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光读书不思考,再多的知识都只是堆砌在脑中终被遗忘。在阅读新知读物之前,我们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阅读者。

阅读是一条漫长的路,读书并没有捷径。若将阅读类比习武,电影《一代宗师》中习武之人练功的三个阶段,用在阅读上也是成立的: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第一个阶段,见自己。初读一本书,我们或许因为一时兴趣,或因为他人强烈推荐,翻阅时会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代入感。这个阶段,读者在别人的故事里了解人生的初级规则,寻找自我的定位。

第二个阶段,见天地。经过第一个阶段,再读书时便少了些浮躁,知道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读者这时更多地产生了谦卑心理和对书的敬畏感。读历史,感叹历史长河风云变换,探究成败背后的权谋,探究历史进程的规律;读哲学,被深邃而又逻辑严密的哲学思维所震撼,深入思考生活背后的哲学智慧;读科学,惊讶于世界表象背后神秘的理论支撑,多一份探究世界运行机制的热情……读不同的书,看见不同的世界,寄蜉蝣于天地,感万物之无穷。

第三个阶段,见众生。经历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初读,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再读,最后一个阶段便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阅读。经过之前两个阶段,读者已经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并通过长时间阅读形成了成熟的思想体系。读者也不再局限于文字类阅读,目之所至的任何东西,都变成了可以阅读的信息。他们读自然中的一棵树见其年轮,读一个人的谈话见其背后的故事。而伟大的读者,在此时会产生强烈的悲悯情怀,他读到的信息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背后隐藏的更深刻的道理。这个时候他会开始输出有价值的思想,从一个阅读者,变成了一个布道者。

很多人都只看到了书籍的一角,而未曾发现埋藏在这下面的一座冰山。也有人永远停留在了读书三境界的第一阶段,读着一小棵树,却放弃了后面一整片的森林。一名优良阅读者的养成,除了需要用心对待阅读,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

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在自己的经典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人们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打瞌睡,并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努力。你挂念着想读的好书太多了。你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败中产生了沮丧,因而才感到厌倦。”为此,他向读者给出了一些阅读的小妙招,比如说边读边做笔记。这有利于读者保持清醒,主动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感想以更好理解作者的思想。

在这本书中,艾德勒特别强调,读者读一本书时一定要提出四个问题:一是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些什么,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二是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读者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和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三是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四是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不仅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你就有必要去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义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卡夫卡曾说,“一本书必须是一把冰镐,劈开我们灵魂中冰封的海洋。”生命的沙漏里,时间迅疾地流淌;而在读书的旅途中,生命之树汲取着养料,枝叶蔓延又根脉虬曲,我们知识的触角伸向广漠,思想的冰封也在某一站的阅读中悄然解冻。

新知图书即是路。愿你沉浸在它们的世界里,在与它们相拥的那一刻,前方的路徐徐展开,铺展在你的脚下。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15303版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