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健康报】刘忠纯:当好“心理堤坝”抢修工

发布时间:2020-04-10 20:36 来源: 阅读:
A A A

“心理专家们的工作好比修堤工,我们也是在挽救生命!”图片由刘忠纯本人提供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特别的战士,他们的对手除了病毒,还有人们心里无形的创伤和危机,这些人被称作“心理专家”。刘忠纯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也是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主导参与了疫情期间的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进入“下半场”,心理防疫将成为重中之重,刘忠纯和他的队伍将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回顾疫情扩散、武汉封城之际,医务人员、患者和公众曾经历过什么样的情绪波动?随着复工复产、武汉解禁,当前的心理工作重点又在哪里?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刘忠纯主任。

 

疫情暴发之初,医患心理面临“溃堤”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几乎每个人都神经紧绷,焦虑恐慌的情绪很快在医护人员和患者群体中蔓延,如果不及时给予有效心理干预和调节,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1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要求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24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积极协调下,前线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正式成立,刘忠纯担任组长。

 “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调研和评估,找出问题症结,才能对症干预。”刘忠纯说。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成立后的几天,他便带领成员马不停蹄地奔赴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及武昌方舱医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光谷方舱医院进行实地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迅速拿出了针对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的心理援助工作方案。

 “对于患者,通过规律作息、健康宣教、音乐广播等手段加强心理支持,同时培训医护人员的心理辅导技巧,将心理干预融入了常规的诊疗过程中,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医护人员,在医院休息区开设心灵驿站,营造温馨轻松环境,为他们提供生物反馈、音乐治疗、放松训练等心理健康服务,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刘忠纯介绍。

这些措施很快在43家定点医院和13家方舱医院中得到借鉴和推广,有效缓解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焦虑、紧张等情绪,确保了抗疫医护队伍的稳定和高效。

在刘忠纯看来,心理专家们的工作好比修堤工,抢修公众的心理堤坝,防止溃堤。“及时掌握心理健康的动态变化,实时研判心理危机风险,有效识别出高危人群,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防止极端性事件发生。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在挽救生命!”刘忠纯说。

 

搭建心理支持系统,让心理援助“有人、有枪”

123日,武汉封城,近900万武汉市民被困家中,生活保障、交通出行、看病就医等诸多问题随之而来,居家隔离的公众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何缓解群众的焦虑情绪,成为摆在刘忠纯面前的又一道难题。更为棘手的是,面对这样庞大的心理援助需求,仅靠数量有限的心理医生们一对一服务基本不可能。刘忠纯明白,要突破这一困境,“既要有人又要有枪”。“有人”就是要拉出一支更为庞大的专业心理队伍;“有枪”则是要搭建起一个平台,让公众能借此发布心理求助需求,接收心理援助服务。

212日,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牵头研发的首个抗疫在线心理支持系统——“强肺心理支持系统”正式上线,专门为公众包括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心理评估和专业治疗建议。在这套系统的背后,则是由16名国内知名精神医学专家组成的“核心”团队,以及近800位心理医师和心理咨询师在内的“援助”团队。

从微信搜索进入到“强肺心理支持系统”的界面,可以直观地看到“心理资讯”“心理评估”“心理干预”等功能板块。在具体的功能服务界面中,用户可以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在线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相应的心理救助服务。刘忠纯介绍,这套系统以焦虑、失眠、抑郁症、事件影响为评估标准,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体进行运作,基本可以涵盖普通公众的心理诉求,帮助公众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态,并提供专业治疗建议。除此之外,平台还单独设置了医护人员板块,方便医护人员在休息时间通过平台来减压放松、帮助睡眠、调节心理。

刘忠纯回想起,平台一上线便收到了大量心理求助,而且占据多数的都是失眠类问题,团队成员们只得通过轮班的方式提供服务。“虽然比较辛苦,但这并没有降低团队成员们的积极性,反而把大家都锻炼成了‘夜猫子’。”

据介绍,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经解决了近8000余个心理求助案件。对刘忠纯而言,这个平台还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他计划接下来引入机器学习功能,通过拟人化、智能化,将其真正打磨成一把心理援助的“利剑”。

 

疫情得到控制,疫后的心理建设才刚刚开始

如今,武汉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援鄂医疗队分批离鄂离汉,国家心理医疗队也已撤离大半,但刘忠纯觉得自己没有因为疫情好转而觉得轻松了,因为疫后的心理建设才刚刚开始。318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一线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工作。

刘忠纯认为,相比医疗救治,心理救治的战线更长久,更多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在疫情结束后出现。在他看来,疫后的心理建设应当重点关注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一线医护人员和逝世患者家属的哀伤反应处理。而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有赖于社区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力量。

2018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利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在刘忠纯看来,当前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仍有待加强。以武汉市为例,虽然部分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定期开展,但并未成为社区的常规工作,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上也相对滞后,时常出现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或出现与社区居民需求不符的现象。

近期,专家组正针对重点人群实施心理干预,指导社区开展心理服务,并组织制定湖北省中长期心理援助工作方案。刘忠纯认为,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非常重要,要从社会保障体系上做好无缝对接,为社区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服务,同时要把教育、医疗、民政等相关方面的心理援助资源进行摸底和整合,利用社区平台进行培训和服务,逐渐形成一支稳定的心理援助骨干力量。

 

“当然,心理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给予心理创伤者一些鼓励,引导平和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另一方面要提升民众心理健康维护意识和求助意识。”刘忠纯说。

对话

Q:疫情进入下半场,现阶段心理疏导和干预的重点在哪里?

刘忠纯:目前,心理建设应当重点关注两类人群。一类是医护人员,疫情期间,他们的身心长时间处在亢奋状态,疫后有可能会慢慢变得消极、倦怠,甚至出现职业耗竭、冷漠疏离、对生活失去兴趣等问题,有的人还可能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另一类是逝者家属,逝者家属的哀伤反应会促生自责心理,容易持续很长时间,甚至还会引发自杀念头。

一方面,我们鼓励这两类人群要主动关注自己的情绪,接纳负面情绪,允许情绪宣泄,增强社会交往,转移注意力,如果感觉不对劲就要寻求专业帮助;另一方面我们也呼吁加强社区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力量,为社区居民和重点人群提供更多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Q:武汉解封,面对无症状感染者、复工复产等问题,会有哪些新的心理问题浮现?如何应对?

刘忠纯:武汉刚刚解封,但疫情防控形势并未完全松懈,这次疫情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在公共场所要戴口罩,外出吃饭减少聚餐,人与人交流保持一定距离等,解封之后很多人要学会去适应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调整好心态,对未来的生活也要充满信心。

Q:武汉现在各定点医院的患者容易出现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如何疏解?

刘忠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尚在治疗中的患者会担心健康状况,存在焦虑恐惧的心理,部分康复患者可能担心复阳,怕影响家人的健康,也可能担心自己回到社区回到单位后可能会受到歧视。

对于这些患者群体,首先要加强健康宣教,正确认知疾病机制和自身健康状况,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其次是加强沟通和交流,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最后是引导他们坦然接受,认知自己的情绪状况,并在遇到困难时寻求专业帮助。(健康报通讯员邓睿 健康报记者 毛旭)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