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天是学习雷锋纪念日。连续五年的3月5日,学校都会以“学雷锋纪念日”为契机,为这一年来涌现出来的“身边好人”代表颁发点赞杯。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要为学校两家附属医院中奋战在一线的白衣战士点个赞。
文字整理:李琳
面对来势汹汹、肆无忌惮的疫情,武汉大学两所附属医院主动担当,积极发挥着抗疫临床救治中流砥柱的作用。人民医院除主管院本部、东院区外,还接管了武昌方舱医院和市第九医院、支援金银谭医院、协助湖北省各地市州疫情防控巡查工作;中南医院除主管院本部,还接管了雷神山医院、东西湖方舱医院、市第七医院。诸多医务人员请战出征,义无反顾冲上防疫一线,用赤胆忠心、精湛技艺和责任坚守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魏捷
她带领的急诊团队两个月来夜以继日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不管是急诊科“前线”还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火线”。“现在一天24小时中22小时都是高峰,每天好几百号病人就诊,别说吃饭、喝水了,上厕所都很困难。”她经常鼓励团队成员:“说了会赢,就一定赢!待到疫情控制那一天,让我们一起畅快地抱头痛哭,再仰天长笑!”
中南医院ICU科室主任彭志勇
“我是一名老党员,又是科室主任,我不冲谁冲,我不带头谁带头?”会诊抢救过SARS、禽流感重症患者,现在第三次主动站在防疫最前线。作为ICU科室主任,他是在武汉较早建立隔离病房,并较早呼吁降低确诊标准的一线医务人员。
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余追教授
带领医疗队6位勇士,第一时间驰援金银潭医院。他在重症ICU连续工作40多天,被誉为重症ICU的战士和“铁人”。他带领团队用两天半时间将一层楼的普通病房改造为符合标准的ICU,极大提高了收治能力;所在病区收治了金银潭医院几乎一半的危重病患,危重患者死亡率是最低的,80余名医护无一例感染,实现了特殊单元唯一零感染医疗单元;率先提出早期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纠正顽固性低氧血症的抢救策略,有效降低了危重症新冠肺炎的死亡率。
中南医院影像科教授张笑春
她在2月3日发了条朋友圈,“强烈推荐CT影像作为目前新冠肺炎首选诊断方法”,第一个公开质疑核酸检测可靠性。2月5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诊疗方案进行了调整,要求在湖北省内增加“临床诊断病例”分类——即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的疑似病例。张笑春说,“敢言”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尤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每犹豫一分钟,可能都是以生命为代价的。
人民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李艳
她带领的检测团队,被称为“病毒猎手”,是全国最早开展核酸检测的医疗机构,同时创造了检验量居全国医院之首的奇迹,为实现“准确识别患者、掌握感染人数、及时切断传染源”的抗疫防控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南医院院长、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
临危受命接管雷神山医院时,王行环不分昼夜带领全院职工边建设、边培训、边治病,24小时之内从无到有的完成了一所高标准三级甲等医院的架构,从管理、后勤、感控、医护各个层面打造了一支精锐之师,保证了早收治和整体收治能力。他在《致雷神山全体战友的一封信》中动情地写道:"每早一分钟收治病人,就可能会减少一群人的感染风险。"
人民医院感染科党支部
疫情发生以来,人民医院感染科党支部夯基垒台,把力量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医务工作者冲锋在前,以战时状态迎接疫情“大考”。湖北省委组织部印发《全省疫情防控工作基层党组织先进事迹通报》对包括该党支部在内的7个医院基层党组织先进事迹予以表彰。
中南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夏剑
从2019年12月8日,武汉市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被发现,就被征调到省市联合医疗救治专家组,24小时值守武汉市定点医院,参与危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他所带领的团队主要负责提供移动心肺仪(ECMO)技术支持,并在全省首次用移动心肺仪(ECMO)成功救治了一名新冠患者。“说不害怕那是假的,不想当牺牲了的英雄,但也绝不当逃兵!碰上了就必须上,这是我们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
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旃
17年前曾参与过抗击非典;如今,她再次请战“我申请长驻留观室,进行下一步的病情分检工作……此事我没有告知明昌,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都是战场”。从交上请战书至今,张旃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她还根据临床经验提出建议,要进一步严格出院病人的检验标准。
中南医院“返岗天使团”
他们是在一线不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治愈出院后又选择重返岗位的急诊医护人员:郭琴、赵智刚、李春芳、柏慧。“我是党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抗击疫情的危急时刻,要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晨亮
他带领医护团队,承担着整个院区最危重病人的救治任务,每天进行着生死拉锯战,有效提高了危重症患者治愈率。曾有过不离不弃、3次抢救一例危重症患者,并终于将其治愈出院的经历。周晨亮总结救治成功的秘诀,第一是做好呼吸支持治疗,把握好有创插管时机;第二就是“没日没夜地守,眼都不眨地盯着病人和监护仪。”
中南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伟
他是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开创者8人团队中的一员。筹建之初,人手不够,一个人当三个人用,既能协调执行,又能进舱诊治;时间不够,牺牲休息时间,连续三天,他平均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作为C舱医疗负责人,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他用专业、责任和担当守护着400余名患者(相当于一家二级医院的床位规模)的生命。
武昌方舱医院医用物资保障部
累计收治1124名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累计出院699人,500多名医护人员,9个医用物资保障“管家”,在武昌方舱医院,由人民医院团队组成的方舱医院医用物资保障部,超负荷承担着繁琐、繁重的医用物资保障任务。9个人,24小时值班,随时保障一线医护的供给。
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双拐医生”饶歆
隔离病房内,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1月初,饶歆左脚严重崴伤,诊断后的建议是休养两周。可仅过了4天,他就拄着拐走进了重症隔离病房,“实在缺人,我还是病区的负责人。”
人民医院东院区耳鼻喉科主任朱霆带领的党员“气切小分队”
冒着病毒喷薄而出的风险,35次精准为病毒载量极高的危重症患者切开气管,有效降低了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只要患者有需要,我们‘气切小分队’一定使命必达!”
中南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肖劲松
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他曾参加2008年湖北赴四川灾区心理救援队培训工作,深知在大灾大疫面前,避免恐慌,保持心理稳定的重要性。武汉“封城”当日,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开通了一条24小时心理热线,全国900多名心理咨询师加入,肖劲松也在其中。他还是这次疫情中第一位进到隔离病房的心理咨询师。
人民医院发热门诊护理组组长陈春丽
到了“换防”的日子,陈春丽和她的31名护士团队一致表示要继续留守岗位。“我们坚守,能保护更多的姐妹!”2月23日,在发热门诊连续工作35天、多次主动拒绝“换防”后,陈春丽和她的战友们终于被医院“强制休息”。陈春丽说,只要休息一天,我就能“满血复活”,重上抗疫一线。
中南医院神经内科的副主任医师高永哲、护士长黄文莉
他们主动报名到新成立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参战,两人同时站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成为“方舱医院”唯一一对夫妻。
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支援金银潭护理领队赵领超
带领队友们将金银潭医院南6楼整层普通病房改造为重症病房,并制作《“普通病房改组ICU”指南》,第一时间向全国同行倾囊相授。有人问为什么不写篇论文发表呢?他回答:“情况紧急,我想的更多的是保护战友,救治更多的病人。”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整个金银潭南6楼未发生一例医护感染。
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吴长蓉
她一直奋战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开办读书会、带领患者跳舞做体操,想方设法丰富患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同为医生的丈夫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期间,她仍坚持奋战在一线。“现在一线人手非常紧张,我要尽可能能为大家分担工作压力。”
人民医院支援金银潭医院的95后护士朱庭萱
“穿上白大褂,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央视《新闻联播》和春晚上,朱庭萱的一席话,感动亿万国人。
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贾娜
贾娜在工作期间不幸感染,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痊愈后,她在微博上发表长文,回顾自己11天内从发现感染,到居家隔离,最后依靠药物和自身免疫力成功痊愈的全过程,鼓励大家不要恐慌,得到了超过25万的点赞。康复一周后,贾娜重返工作岗位,并到爱心献血点捐献血浆,以救治更多的新冠肺炎患者。
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护士长田钰
在丈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隔离治疗期间,依然坚守在急救中心,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隔离病房里常常能看到她穿着防护服的忙碌身影。家中三个孩子只得由老人代管。作为党员,田钰表示,在危险面前不能当逃兵,虽然很挂念家人,但自己最大的精力还是要投入到一线的护理工作中。
人民医院神经内科90后护士单霞
为迎战新冠肺炎疫情,节约宝贵的救治时间,单霞毅然剃光头发投入一线。“这样好戴帽子、好穿防护服,好上战场,可以节约时间留给病人。头发没了,可以再长。”
短评:
用血肉筑起生命防线的人
毛泽东同志曾说,“要学习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人民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而是千千万万个鲜活的人。这些白衣战士面对极高的传染风险,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救治一个个患者,用自己的身先士卒保护并肩作战的同事。他们对每一个个体的感情正是他们对人民感情的真实写照!“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在他们身上熠熠夺目,焕发出时代的光彩,也绘就出这场抗疫斗争中一幅壮丽的英雄群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来没有人是天生的英雄,有的只是无数个坚守岗位、热爱工作、心怀善意的普通人,在国家民族危难的那一刻、在冲锋号吹响的那一刻、在面临生死抉择的那一刻,他们身上爆发出英雄般耀眼的光芒,义无反顾、永不言退,发自内心的将人民保护在身后,成为“最美逆行者”,成为用血肉筑起生命防线的人。
“我是一名老党员,又是科室主任,我不冲谁冲,我不带头谁带头?”“急救中心医护紧张,我不能再多休息一分钟。”“我们坚守,能保护更多的姐妹!”……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只有为病人、为同事着想的担当与善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雷锋精神,就要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这些白衣战士在国家民族最需要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立足岗位兢兢业业,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战疫还在继续,白衣战士们的每一次努力都在加速战局的推进,每一次拼搏都在驱散疫情的阴霾,一系列积极变化正在战场中逐步显现。今天,我们点赞的这些白衣战士,只是奋战在一线的医务群体中极少的一部分,还有许多被口罩和护目镜遮住的面庞,还有许多我们还未知晓的故事,他们也理应被点赞、被铭记。“我的心裂成了两半——一半为你担忧,一半为你骄傲。”这是所有武大人的心声,是对这些“最美逆行者”的牵挂与赞美。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在珞珈山上,除了英雄的白衣战士,还有许许多多坚守岗位、兢兢业业的武大人,他们以平凡的感动和执着的坚守,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诉说着同一句话:“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李琳)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