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周西宁、吴友民
腾讯课堂里刷屏的花朵,微信群里竖起的大拇指,学习通上饱含热情的留言,zoom平台各种语言传来的感谢声……看到这些,国际教育学院汉语教研室的老师终于松了一口气:从2月17日开始进行的网上教学成功了。
成功的背后,是一夜又一夜辛勤洒下的汗水,是一次又一次灵感点亮的智慧,也是这个疫情肆虐的春季,武汉人民、武汉大学师生不屈不挠精神的最好见证。
岗位第一,责任至上
国际教育学院一年有春秋两季招生。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原计划春季入学的新生很有可能放弃来华留学,这就意味着原先制定的春季学期教学计划必须全盘推翻重做,面对这前所未有的特殊情况,怎么办?
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管理办公室和教研室老师们反复沟通酝酿,研究出台了特殊形势下的教学预案。教学办的老师们争分夺秒,出台学生注册报到、管理、教学计划调整的一系列双语文件,通过各种线上渠道向全校国际学生推送;妥善回复、解决学生各种有关疫情、学籍异动、注册、教学安排的问题和诉求。据统计,回复国际学生注册、学籍异动等邮件2000余封,紧急协调处理网课推广、平台验证等问题300多人次。
鉴于许多老师假期滞留外地无法回汉的情况,教研室与老师们反复沟通协调,了解到老师们的具体困难,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教学调整。面对调整,全体老师异口同声:“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真正做到了团结协作、共克时艰,没有出现一例拒绝接受教学任务的情况。正如教研室杨巍老师所说:“这不仅是任务,也是我们的责任,请学校放心!”
教师团队迅速行动,各班主任老师在本班班群发布学校网上开课的通知,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并指导学生安装使用“学习通”“珞珈在线”等学习平台。进修班班主任调查本班学生学习意向,确定继续学习的具体人数。公共选修课老师在2月5日前建立好课程群。至2月17日前,所有课程的学生准备工作均已到位。
新变化带来新难题,调整教学计划形成新的教学数据在教务管理系统、“珞珈在线”“学习通”和“虚拟教室”传递中出现缺失、冲突等问题,必须在2月17号开课以前得到妥善处理。在学院领导支持下,教学办与本科生院、信息中心、超星公司等部门强化沟通,查找原因、逐条核对、协调处理,最终确保了新学期90门课程全部按时上线。
群策群力,团结战斗
如何上好网课,这是一个新的挑战。有教学任务的教师中,近半数不在武汉,多数老师处于“居家”状态。绝大部分教师没有“主播”经历,没有尝试过网络教学,假期返乡的教师多数仅带有一部手机,手边没有教材,没有教辅资料,怎么办?
教师党支部率先发声,号召老师们发挥奉献精神,互帮互助,共度难关。身边没有教材,周西宁老师将自己历年收集购买的电子课本贡献了出来,解决了备课的燃眉之急。没有参考资料,潘田等老师把自己多年心血做成的PPT、教案都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不会直播,熊莉、刘姝等录过汉语慕课的老师手把手地指导大家。不会使用软件,吉晖等老师每天不停地测试目前几乎所有的网上教学平台,详细地写下使用心得和操作指南,供老师们参考选择。“不管你有什么困难,只要在群里说一声,一定会有人帮忙。”
“疾风知劲草。”支部纪律委员程娥老师动情地说:“面临考验,证明了我们真的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身在外地的范小青、李沛等老师只带了手机,她们克服困难多方求购,终于买到了电脑,用以备课。梁静老师家中网络不太好,她每次用手机流量坚持教学,从不错过一节课。李澜老师身在日本,承担《中国概况》这门重要的公共课。她跑遍了当地的所有书店,却买不到给学生的参考书。于是她购买日文版参考书,自己翻译发给学生。汉语教研室主任程乐乐老师的母亲刚刚病故,可他擦干眼泪,忍住悲伤,带给学生的仍然是生动有趣的讲授。在教学中,每个人背后都有许多平凡而珍贵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里深刻蕴含着的,是老师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初心。
未雨绸缪,多管齐下
国际学生的情况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有的在中国,有的已经回国。不同国家的时差问题也给老师们的教学带来了挑战,武汉的授课时间,可能是学生的深夜,应该怎么解决?一些学生所在国家网络条件较差,无法满足在线直播教学的要求,又应怎么解决?
网络教学不是简单地把课堂搬到网上,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正式开课之前,老师们在网络上进行了多次模拟,每天互相观摩,互相“挑刺”,甚至还因为意见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经过反复摸索,确定了“以课型定教学平台,以学生定教学方法”的教学原则。
“以课型定平台”是指在教研室推荐的基础上,各课型根据自己的需要讨论选择自己授课的主要平台,以应对不同的教学环境要求。如口语课程需要用语音互动功能较强的平台,而文化课程则需要多媒体支持较好的平台。语法课程则采用慕课与练习相结合的平台效果出众。教学平台极强的针对性保证了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教研室还要求老师们至少掌握两套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以应对网络拥堵。正式开课当天,因“学习通”平台承载负荷较大,学生一度无法进入,不能顺利进行课程学习。面对这一突发状况,老师们沉着冷静,迅速转战备用授课平台,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以学生定教学方法”是指根据国教院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直播、录播、答疑三合一的教学方式。直播课效果最好,供条件允许的学生参加;在直播的同时,利用软件录下授课的全过程,提供给因为网络条件或时差问题不能参加直播课堂的学生;对于学生观看录播时产生的问题,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加以解答。这种三管齐下的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国际学生学习条件复杂的问题,使教学效果达到了最大化。
春风化雨,一树百获
学院和老师们的努力收到了回报。不少班级的出勤率达到了100%,创造了一个个小小的奇迹。临床医学2019级1班的迪维雅来自印度,她刚回国就因为疫情被隔离了,可她在隔离中坚持用手机学习,没有缺过一次课。同班的阿南都则一边在医院照顾他的奶奶一边上课,来自坦桑尼亚的莫莎莎克服时差每天半夜起来上课……学生的故事与老师的故事同样感人。
网络课程正常开展两周以来,老师和学生都喜欢了这样的相处方式。下课时,留学生们纷纷在聊天框里打出“老师太辛苦了”“谢谢老师”“今天的课真的特别好”“我非常喜欢你的课”,纷纷在直播间给老师们点赞献花,表达对老师精心准备课程的感谢;电脑前的“主播”老师们也鞠躬致意,感谢这些勇于坚持、热爱知识的孩子。
坚定的平凡中透露出人们战胜疫情的勇气,也透露出独属于珞珈山的气质——一种淡定无畏、乐观积极的气质。东湖之畔,早樱已开。江城内外,春色未远。有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学生,我们相信,很快我们会再次在珞珈山下相会。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