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多位院士专家做客珞珈讲坛

发布时间:2019-11-11 14:50 来源:生命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阅读:
A A A

【珞珈讲坛】季维智院士谈灵长类生殖与发育研究

新闻网讯(通讯员韩玉芹)10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特聘教授、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季维智做客珞珈讲坛第308讲,带来了题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灵长类生殖与发育研究》的学术报告,副校长唐其柱为季维智颁发珞珈讲坛纪念证书。

季维智以《忆秦娥•娄山关》中“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讲述了自己文化大革命后上大学、投身科研的经历,开启了整场报告。他从为什么研究猴、非人灵长类的优势、干细胞多能性的研究、灵长类疾病模型的研究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科研思维和学术成果。最后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来勉励青年人要坚持不懈,勤勉向上。

季维智还担任云南省灵长类生物医学动物重点实验室理事长、生物医学动物模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理事会理事(2016-2018)、国家干细胞研究指导协调委员会专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生殖与发育专家组成员(2006-2014)国家实验动物研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长期坚持灵长类研究,围绕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调控,干细胞多能性和人类疾病的猴模型及致病机理等科学问题,形成了从体外受精、胚胎早期发育、基因编辑以及干细胞等系统研究体系。在灵长类生殖和发育的分子机制,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调控等方面都有新的发现,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猴多能性干细胞,开启了靶向基因编辑建立灵长类动物模型的研发和应用。(摄影:屈波)

 

【珞珈讲坛】陈德亮院士谈“人类世”与地球系统可持续发展

新闻网讯(通讯员陈欢、石昕颜、郭强)102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德亮做客珞珈讲坛第309讲,作题为“人类世与可持续发展——地球的未来”的学术报告,副校长李建成院士为其颁发珞珈讲坛纪念证书。

陈德亮深入浅出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指出其研究重点在于关注地球系统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变化,研究地球系统各个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其中各组分之间联系的影响,以及关注地球系统因受人类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反馈。地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包含物理组分、化学组分、生物组分以及人类社会组分等。各个组分之间相互影响并同时作用,决定了地球系统的静态与动态运行机制。

报告中,陈德亮结合人口增长、气候变化与全球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等多年的分析数据,说明人类活动对于地球系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因此引出了一个新的名词——“人类世。他指出,我们现处于人类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把环境放在比社会与经济发展更重要的位置。他强调了我们要着眼于平衡经济、环境与社会发展三者的关系,弘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升预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从容面对未来地球系统发生的改变。

陈德亮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哥德堡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挪威科学和文学院外籍院士,是国际知名的气候学家,在区域气候与大气环流的关系、气候动力学及气候变化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摄影:陈欢)

 

【珞珈讲坛】种康院士谈植物细胞如何感知低温信号

新闻网讯(通讯员韩玉芹)10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种康做客珞珈讲坛第311讲,带来了题为《植物细胞如何感知低温信号》的学术报告,副校长唐其柱为其颁发珞珈讲坛纪念证书。

报告中,种康由人和动物如何感知外界温度变化引入植物如何感知外界温度变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小麦感知春化信号的机制。种康长期聚焦植物如何感知低温信号的研究,克隆了多个小麦中春化相关基因,并指出小麦与模式植物拟南芥的春化途径不同之处,与此同时克隆了水稻低温感受器COLD1,发现了COLD1基因的分布特点,阐明了COLD1通过调节钙离子通道活性决定了籼稻和粳稻耐寒性区别的信号转导机制。

种康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感知低温信号机制、小麦春化作用机制以及器官发生的激素互作网络。在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EMBO JournalPNAS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NSFC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NSFC“细胞分化与器官发生创新群体首席科学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现任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摄影:屈波)

 

 

【珞珈讲坛】David Mclaughlin院士谈双目竞争与融合的环模型

新闻网讯(通讯员周驰)1029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两院院士David Mclaughlin做客312讲珞珈讲坛,带来题为“双目竞争与融合的环模型”的报告。

报告开始,David Mclaughlin让大家设想以下两种情况:首先,双眼同时注视一个物体,此时,双眼受到刺激,向大脑发送两个相似的图像,大脑将两个图像融合,最终得到了我们感知到的物体图像;然后,每只眼睛分别注视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物体,此时由于大脑接受到两个眼睛发送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图像,它们彼此间产生竞争,最终导致你无法同时注视两个物体。

双目的融合与竞争发生的机理是什么、它们各自的产生条件是什么?为了研究这一现象,David Mclaughlin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机制,在双目竞争与融合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初级的理想化神经元模型。这三种模型以电导的神经元为基础,是具有整合性与导电性的理想环模型。每个模型都能有效地捕捉到不同图像间的竞争、相似图像间的融合以及从融合到竞争的过渡,由此确定双目竞争和融合的定性特征。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模型,主讲人介绍了一个相关的实验:衍射光栅的角度变化对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双目竞争与融合的影响。根据人脑中的视觉通路,在大脑皮层中划定一个区域,称之为V1区域。改变衍射光栅的角度,检测V1区域内每一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以此判断不同神经元在衍射光栅不同角度的刺激下对竞争与融合的偏向性。借助该实验与其他一系列相关实验,理想的数学模型得以建立,问题的研究难度大大降低。同时,主讲人也详细地介绍了自己建立的三个理想化的环模型,配合上大量图表,对不同刺激下的双目竞争与相同刺激下的双目融合进行了翔实的介绍。(摄影:屈波)

 

【珞珈讲坛】林国强院士谈绿色催化与合成

新闻网讯(通讯员邬林洋)1029日,珞珈讲坛第313讲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林国强作了题为绿色催化与合成的主题报告。

林国强围绕新时代中医药创新发展,从生物催化反应合成手性亚砜类药物分子,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癌症细胞,点击化学(click reaction)与传统中药创新相结合,廉价金属催化烯炔化合物不对称串联环化反应一步构建多个手性中心及其在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的应用等多方面向大家深入讲解了现代中医药的发展概况及有机化学,尤其是不对称合成化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林国强最后指出,有机化学作为化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创造物质,改变世界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现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机化学家们的努力奋斗,林国强鼓励大家积极投身我国现代中医药领域的发展,为新时代中医药创新发展添砖加瓦。(摄影:邬林洋)

 

(编辑:付晓歌)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