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确认过眼神,这就是我要的“金课”

——武汉大学第三学期国际课程剪影

发布时间:2019-07-17 16:48 来源:本科生院 阅读:
A A A

通讯员:张芳、喻蕾

7月15日上午,文理学部教三楼304教室,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Nicholas John Simon Christenfeld教授正在讲授《社会心理学》,纯正流利的英语口语、轻松愉快的上课气氛、丰富多彩的PPT课件......同学们一个个化身饕餮,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堂课的知识。这是武汉大学第三学期的其中一门国际课程,外教的精彩授课给武大学子带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国际文化体验。

外教:严谨+风趣,实力“圈粉”

“第一天上课,我就被教授圈粉了,教授发音很标准,听上去让人感觉舒服;授课过程中时不时说一些小笑话,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又有利于我们理解;阐述重要知识点的时候总是很有耐心,和学生有频繁的眼神交流……”文学院2018级吴潜之这样介绍《解释文学》的David Alan West教授。这位来自美国东北大学的教授凭着自己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幽默风趣的个人魅力“圈粉”一众学生。

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思玄同学选修了Carlos Llerena Aguirre教授主讲的《现代艺术概论》,亲切、幽默是她对Carlos Llerena Aguirre教授最初的印象,“教授第一节课就像讲故事一样,渐渐把我们带入艺术的殿堂。他从不固定地站在讲台上,而是四下不停走动,并保持着与我们的眼神交流。在赏析某幅画或解释某些技巧时,教授常常会亲身模仿声音或动作,而他每每模仿得极为形象,我们常常会因为他的可爱而哈哈大笑。下课后,他又化身一位可爱的老爷爷,和我们分享他在美国的故事。让我们最为喜欢的,还是他对我们的尊重。讨论课上,他会一组组地与我们交流,给予我们启发,他总是鼓励、激发我们自己的想法与创造力,鼓励我们自己动手绘画,天马行空也好、严谨临摹也好,最后他都会欣慰地为我们的作品鼓掌。”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在目前外籍教师资源还不够丰富的情况下,学校在第三学期聘请国外优秀教师为学生上课,给学生提供学科前沿信息,满足学生国际化学习与发展需求,极大地缓解了英语教学外籍教师师资不足的现状。

助教:沟通+协作,亦师亦友

每日清晨,走进教室,开启空调,坐在教室里一边确认着今日教学计划,一边等待着教授与学生的到来,这就是外院研究生陈婧成为第三学期国际课程助教以来每天早晨的日常。

第三学期国际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离不开助教们的沟通和教学辅助工作。今年第三学期本科生院开设的19门国际课程,共配备了30名助教,包括24名研究生和6位教师。

开课前,本科生院组织了第三学期国际课程助教培训,对助教们明确提出全程听课、协助外教组织教学和讨论、跟踪反馈课堂信息、协助修改作业及报告、打印及分发教学资料、提交课程总结、协助外教处理教学疑难杂事等一系列要求。国际交流部则对助教们专门进行外事方面的培训,其中重点强调了外事的纪律要求及外事工作的基本原则等。

“我们的一位助教张晶老师,她对于课堂有着敏锐的感觉与决策的魄力。在我们第一周上了两次课之后,她让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感受,并及时对课堂进行了调整。而另一位助教马艺天姐姐也十分尽职尽责,无论是提前和老师对接还是上传文件,无微不至。在平时的讨论课,两位助教姐姐都会参与进来。不得不说,助教姐姐们的帮助和参与使得课堂的难度减少了很多。”

健康学院王素青老师,为将来开设跨学科课程做准备,也来应聘国际课程助教。她认为这一次的助教经历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作为教师,我从Steve的《商务沟通》中收获颇多,包括课程的总体设计、授课内容的选择、授课方式和手段的应用等,尤其是学习外教与学生如何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础。但作为助教,如何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程,以及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应用去调整学生对课程的预期,依然是需要继续探讨和学习的课题。”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助教们忙碌的身影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及时收集问题,向工作人员反映,工作人员也随时回应调整,在微信群中针对同学们的问题耐心分析,给出及时高效的解决方案,都得到了外教和学生们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学生:坚持+蜕变,痛并快乐着

在第三学期,我校共有1311名本科生选修了国际课程,其中601人选修了本科生院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710人选修了学院开设的各类国际课程。客观地说,这些外教的全英文课程,在课程伊始就给学生们来了个结结实实的“下马威”。

电气与自动化学院钟泽龙同学说,“当时选这个课的时候,主要是想体验一下外教课。结果上了这门课之后,最大的感想就是自己英语水平还很不足。”文学院吴潜之同学则认为真正的挑战来自讨论课,“由于我英语口语表达不是特别好,很容易没有自信,而讨论课就是要逼自己去多表达、多尝试。讨论课涉及的篇章也大多是闻所未闻的,没有提前阅读根本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讨论。”

然而,这对我们努力又可爱的whuer来说,这些困难从来都不是事儿。有很多像钟泽龙这样一开始被全英文授课打个措手不及的学生,也都坚持到最后,并看到了自身在经过一个暑期学习之后的华丽蜕变。“虽然我不能完全get到教授讲的所有东西,但我还是有尽力去听......现在还在的同学好多都特别有想法,表达能力也强,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也能收获很多。总之,我感觉这门课没白选,学到了很多!”“讨论课上同学们脑洞大开的解读也让我大开眼界。我在某一瞬间甚至觉得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如此的局限......之前很少表达自己的我也被要求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说是跨出了自己的安全区,不过我还是很期待自己能有所改变。”王素青也认为,坚持下来的学生们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快进步着。

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Nicholas John Simon Christenfeld教授对我校学生的努力感触颇深。他说:“学生们很聪明,也很努力,又有很好的学习能力,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次学习,很多学生感觉到美国和中国的教育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一点在课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美国的课堂可能偏向于交流,而中国可能更偏向于单向输出。学生们普遍认为,外教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不仅让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得到了提升,还激发了去了解西方文化的兴趣。

课程:高质+丰富,干货满满

据本科生院负责人介绍,国际课程是第三学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武汉大学第三学期共开设44门国际课程,涵盖科技、历史、文化、社会、伦理、文学、艺术、哲学、心理、物理、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干货满满。其中本科生院联合海外优秀资源开办“武汉大学第三学期国际课程”项目,共开设19门课程,全部采用全英文授课,每门课程总课时为48课时,其中教学课时为32课时,研讨课时为16课时。

此外,各学院也积极引进国外专家学者来校为本科生授课。电子信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等11个单位共开设25门国际课程,来自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教授、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Reinhard Klette,为电子信息学院学生讲授《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教授Radu Ignat为学生们讲授椭圆型偏微分方程研究的基本方法;早稻田大学岛善高教授为学生讲授日本各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裁判制度及重要历史人物对时代的影响......

目前,第三学期已接近尾声,学生们从国际课程中直观地感受到东西方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文化差异,提升了英语听说能力,激发了解西方文化的兴趣,也触发了主动思考、积极表达的欲望。经过小学期的国际课程学习,都收获了各自的成长与进步。他们纷纷表示,这就是他们想要的“金课”。

供图:本科生院 编辑:陈丽霞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