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2019届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你们精心制作的毕业纪念短片再现了同学们意气风发的大学时光,令我这个已经本科毕业28年、博士毕业16年的老“政管人”十分感动。看来,无论是本科生4年、还是硕士生3年,抑或是博士生3年的学习生活经历,武汉大学和政管学院的风格和气派已然在不知不觉之中渗入了你们的生活,影响着你们的思维方式、知识建构、价值偏好、行为习惯和精神气质。你们接受着武大和政管学院厚重文化的浸润与滋养,也为大学和学院的文化内涵增添了新的元素。不管是过去、当下、还是明天,政管学院都注定永远和我们联系在一起,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政管大家庭,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情感寄托的归处和安放青春梦想的港湾。
相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漫长的一生,在武大政管学院度过的时光其实并不长,但是,它规划和引领着我们此生的未来走向。平台决定高度,平台改变命运。通过武大政管学院这个平台,同学们多姿多彩的人生梦想得以实现。那么,为什么学院能够为我们提供这样的成长平台呢?大家可能会想到:学术地位和声誉。请问学术地位和声誉又是从哪里来的?是历史积淀、是精神传承、是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因此,在这个即将告别的时刻,就像每一个絮絮叨叨、反复叮嘱的长者一样,请允许我带着大家重温一遍武大政管学院的革命家史,回顾属于每个政管人的光荣和梦想。武汉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科肇始于1908年创立的湖北法政学堂,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引西学以自强、探求民族复兴真理的历史责任。在过去的110年,历经了三代学人的接力奋斗,薪火相传,开枝散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辉煌的历史使我们拥有互相支撑的治国理政学科群,学科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未来三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腾飞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是国家建设与公共治理面临最严峻挑战的时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浪潮,政治民主化和管理科学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两大一级学科必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天,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我们正处于“持中守正,蓄势待发”的新发展阶段,学脉延续的火炬已经历史性地传递到我们这批第四代学人手中。面对这一责任,我们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用尽所有的心智,砥砺前行。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同时,我们也充满信心,学院和学科必将在稳健的发展态势中迎来更加灿烂光明的未来!
同学们!你们是学院和学科发展的见证者,更是推进学院和学科发展的参与者。学院的建设发展凝结着你们的汗水、智慧,学院的发展也为你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在同学们毕业之际,带领大家重温学科发展史,就是希望大家树立对学校和学科的认同感。无论求学时间长短,对武大政管人身份的认同,就是对我们自己的肯定,就是对自己未来的期许。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同学们,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依靠家庭供养、国家资助的学生涯将告一段落,你们独力担当、闯荡社会、干事创业的“社会人”生涯将从此开始。你曾经引以为傲的大学成绩单和努力得来的荣誉证书或许不再管用,你可能会遭遇怀疑的眼光、轻蔑的口吻;你会发现,梦想太多、诱惑太多,但是实现起来是那么艰难,你会慨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面对种种艰难和磨砺,我希望你们记住一个词——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对于以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为安身立命基础的政管人而言,担当,是学科所内含的精神意蕴,是现代契约精神的核心,是人走向成熟最可贵的气质。担当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气质禀赋,不仅决定着民族的兴衰命运,也影响着个人事业的发展高度。
值此临别之时,也是你们即将开启人生崭新篇章之际,作为你们的师长,我想就“担当与格局”这一主题,与大家分享几点所思所得,作为“最后一堂课”的毕业寄语,希望你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用担当的底色绘就人生大格局,在担当中赢得未来。
第一,让担当的意识成为人生的思想自觉。
在这个毕业季,同学们听到最多的祝愿是成功、是幸福。然而,没有正确的价值准则,成功就可能误入歧途;幸福如果抽空了公共意蕴,就不能应该成为政管人的理想追求。我们政管人的人生选择与社会的命运息息相关,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同学们,你们的未来面对着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面对一些小人物被命运所裹挟的无奈处境,龙应台曾感慨地说:“一滴水,怎么会知道洪流的方向呢?”但我想,你们是政管学院的毕业生,你们应该比普通人更有能力识别洪流的走向。当今社会尽管不时有浊流噪音、极端言行,但不可否认的是,崇德向善、清风正气仍然是社会的主流、人心的本色。大家走进社会,也就是走进了一个庞大的道德共同体,肩负起比学生时代大得多、重得多的社会责任。“心中若怀凌云志, 定当行比穹更高”。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和政治学科的学生,你们理应有着“天下为公”的历史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
经过答辩程序之后,你们正式成为了学士、硕士、博士。在恭喜与祝贺之余,我想请问诸位,博士、硕士、学士到底意味着什么?当然,大家可以列举很多:意味着已经完整经历某一个学术领域的系统专门训练,意味着已经具备在某一专门领域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坚实基础,也可能意味着职场竞争又多了一份重量不轻的砝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我想强调的是,重要的不在于“博”、“硕”或者“学”,而在于“士”。这是曾子所言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士,范仲淹所言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士,也是鲁迅先生曾言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的士。在一个“士”的心中,最重要的是承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
因此,希望你们拥有超越一般的宏大视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引起的国际体系的巨大变革和治理主题的变迁,为你们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舞台,也需要你们重新审视过往所接受的知识和判断,超越你们的老师,超越你们敬仰对象的经验、眼界乃至境界,需要以你们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政治实践去开辟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新历史。同样需要你们的是,以全新的全球性视野,去开辟我们这个民族新的精神境界、知识体系和文明实践。
因此,希望你们具有把握现实的实践能力。政治、外交和公共治理的实践既需要理想国的理念和设计,也需要政治智慧和管理技巧,更需要对实践的把握和对人民的了解。我们要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实践和对待人民,千万不要读得懂民主的经典,却读不懂民众内心的渴望。
因此,希望你们保持独立正义的人格。青春年少时,打动你们的都是那些伟大的人格,以及理想主义的情怀,正如你们在课堂上、在舞台上、在经典里所敬仰的那些人物。而当你们真正置身于政治的舞台,利益的旋涡,难的却是保持政治德行与个人德行的平衡。当你们手里拥有了权力、金钱、地位,拥有了话语权以后,希望你们仍然能够以审慎的态度面对内心的道德法则。
第二,让担当的行动成为人生的鲜明底色。
同学们,从走出校门后,贯穿大家一生的,将有四重责任:家庭责任、事业责任、社会责任和时代责任,这四重责任各自具有特定的内涵、价值和要求。其一,传承良好家风,促进家业兴旺,这是家庭责任;其二,在大变革大发展的伟大时代,在干事创业的最好时期,力争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精英,这是事业责任;其三,担负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社会正义感,这是社会责任;其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建功立业、筑梦圆梦,这是时代责任。这四重责任,其核心要义就是人生定位、人生使命和人生价值如何体现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责任担当的问题。要履行好这些责任,必须要有担当的自觉、担当的行动、担当的精神。我们政治学和公共管理这两个学科的学生都应该具有家国情怀、公共精神。你们要代表的,是“人民的名义”;你们要捍卫的,是“人民的权益”。
一个人能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是担当;但能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也是担当。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说得好:“我们13亿人民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当你们帮助山区孩子实现梦想的时候,当你们用智慧和勇气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的时候,当你们用学术成果造福社会的时候,当你们竭尽全力使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重燃生命之火的时候,就是将自己的人生事业融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洪流中,就是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个人的梦想。此时此刻的你们,就可称之为不愧于时代要求、有担当、有灵魂的政管人。
第三,让担当的精神成为人生的崇高境界。
“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遇到困难不推诿,主动承担责任,是担当;性格果敢坚毅,为人真诚大度,也是担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对国家的担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对家庭的担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用“大我”情怀、家国情怀诠释生命的意义和对自己的担当。
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主流学科,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以经世致用、修齐治平为安身立命之本。“顶天立地、开门深耕”,政管人应该从书斋走进生活的田野、将理想世界融入现实世界,将担当的精神化为人生的追求境界。治国理政安天下的成效,决定一个国家的形象;政管人的理想和追求,决定着国家的未来面貌。这不是“为稻粱而谋”的一种职业,而是“为信念而立”的一种志业。这种志业,容不得半点阿谀、媚俗、心急、功利,它需要一以贯之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这是政管人的天性,也当然是政管毕业生应具备的精神气质——我们绝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是政治理想、政治信念的践行者、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者、是事实真相的捍卫者。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阿谀、媚俗、心急、功利,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沉重的翅膀”,它可能让你短期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但更可能飞得越高跌得越惨;只有坚守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才是穿越绝望、飞向希望的“隐形的翅膀”。
同学们!从你们进入政管学院那天起,你们的生命便与政治、公共管理结缘,而无论你们将来是否从事与政治或公共管理直接相关的职业。这种缘分,一生永相伴。当你们对某些社会问题深感困惑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够记起曾经从这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你们或他人的权利遭到无礼侵犯的时候,我希望对个人尊严、自由、权利、法治的信仰能够赋予你们坚持理性抗争的信心和勇气;当你们遇到各种社会不公和丑恶现象时,我希望政管学院曾经赋予你们的社会良知和批判精神能够像本能一样被迅速唤醒;我希望你们能够记住在政管课堂上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能够记住在珞珈山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次高峰体验,更希望你们能够记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温情时刻。因为我深切的知道,当你们走出校园之后,所有的这一切,都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定格在记忆中,永远不会再现,也因此变得格外珍贵。
我希望,将来的某个“高光时刻”,也许是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议事大厅,也许是在人民大会堂的辉煌殿堂,也许是在城市的摩天大楼,也许在乡村的田间地头,聚光灯下的你们扮演的不再仅仅是给定的角色,而更是自己生命的本色。
同学们,今天最后一堂课结束后,我们就要说再见了。而在人生和社会的大舞台上,我们随时会再相见。祝福大家!(作者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