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中国高等教育】周叶中:武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19-06-25 17:41 来源: 阅读:
A A A

[摘要]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教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武汉大学形成了系统的融“五观”为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思想。“五观”人才培养思想,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对本科教育教学的地位作用、价值目标和实施导向进行了精准厘定,成为新时代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办学观;育人观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明确要求。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武汉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和教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武汉大学形成了系统的融“五观”为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思想,即“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观,“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育人观,“厚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和冒尖”的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目的观,“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双重积极性”的动力观。“五观”人才培养思想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对本科教育教学的地位作用、价值目标和实施导向进行了精准厘定,成为新时代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观

办学观是解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问题,是办学者、管理者着眼高等学校根本任务和发展大局,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所秉持的价值取向和所进行的行为选择。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最初使命,也是高等学校承担的根本任务。在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所、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和场所,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术知识的创新过程之中,大力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可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同时,强调高等学校应该肩负服务社会的职能,则拉近了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人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适应性。同时,作为文化有机组成部分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高等学校自然也成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等学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日益凸显。但是,无论如何扩展和延伸自身的职能,高等学校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曾明确指出:“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就在于培养各种类型、层次的专门人才,否则就不能称为大学而称为科研机构或其他文化机构。”人才培养始终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使命与本体价值,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最根本的特征,是高等学校安身立命之本、生存发展之基。

因此,“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最根本、最重要、最具有标识性的职能。高等学校必须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始终坚守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始终服务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始终服从人才培养这个大局,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本科教育阶段不仅要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还要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生源。因此,如果说没有“人才培养”这一主体性工作,大学将名不副实、本末倒置。由于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本科毕业生是进入就业市场的中坚力量,本科教育无疑在人才培养链条中处于主体地位和最基础的环节。正因如此,在2000年,武汉大学就明确提出并一直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观,从学校政策制定、资源配置、教师干部考核等各方面切实予以落实。

坚持“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育人观

育人观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办学主体立足教育本质和高等教育特点所形成的基本人才培养理念和育人思想。

“人才”是“人”和“才”的统一。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成人”比“成才”更加重要。在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历来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要成才先成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此有深刻的阐述:“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

所谓“成人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有人性、有人情、有人格的人;一个有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灵魂的人;一个有高尚人品、独立人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曾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就认为:“教育要养成活泼的人,能自动的一个人;要养成他做一个有能力去改良社会的人;要养成有生产的能力的人。”说到底,“成人教育”就是要让人成为一个有价值理想、道德情操、责任担当,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有用的人。

“成人教育”必须抓住四个重点环节:思维方式的训练、学习能力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身心健康的锤炼。其中,思维方式的训练主要是通过学习和训练,真正形成批判性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学习能力主要指爱读书、会读书、勤思考,以及拥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理性判断能力;健全人格主要是指具有善良、团结、合作、包容、责任、奉献、坚韧等优良品格;身心健康则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均表现良好等。

所谓“成才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特定知识、技能和专长的人,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塑造作为主轴贯穿于成才教育的全过程,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推动社会发展的强烈意愿、强大能力。武汉大学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积极开展通识教育改革,不断强化体育与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等,切实贯彻落实“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育人观,真正让学生既“成人”也“成才”。

坚持“厚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和冒尖”的教学观

教学观是解决“教师应该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是教育者依据办学实际,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所总结出来的关于教学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观念。

长期以来,武汉大学一直将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强化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核心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1984年,学校在《人民日报》刊文首倡“尊重学生志趣、鼓励学生冒尖”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提出:兴趣是成才的重要动力和诱因。“冒尖学生”虽是少数,但引导得好却能起带头作用。在重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志趣,使“冒尖学生”的智力资源得以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和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必然面临学科专业的单一性和社会问题的综合性之矛盾的挑战。因此,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武汉大学充分利用基础学科优势明显,学科专业较为齐全的特点,广泛深入地开展以跨学科人才培养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如通过率先实行学分制,充分尊重学生志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发挥学分制的灵活性,以选课制为基础,倡导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允许学生按兴趣爱好选修课程,合理构建自己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允许学生依个性特长,跨学科转专业学习,建立双学位、主辅修、插班生等教学制度等改革举措,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冒尖成长的效果显著。自20世纪80年代起,学校就开展了中法数学、人文科学、数理经济、数理金融、国学、法语法学、法语医学等十几个跨学科试验班,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要求所有学生毕业前必须选修一门创新创业类课程。经过几十年的持续推进,“厚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与冒尖”的教学理念已经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目的观

目的观是解决“教育从哪里出发,又到哪里去”的问题,主要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围绕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大学教育的基本职能,所概括出的关于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宗旨意识和教育理想。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责。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服务和支持体系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需求的重要保障,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我国部分高等学校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尚未得到有效激发;部分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仍以“管理”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制度约束而非发展支持,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从观念到体制,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服务支持体系意义重大。

就大学整体工作而言,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高等学校行政工作与学术工作的关系,形成行政工作服务学术工作的基本理念。新时代的我国高等学校要正本清源,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构建以教学和学术为本位的体制机制。

武汉大学经过长期办学实践和持续教育思想大讨论,提出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目的观,其具体内涵包括:坚持学生第一,注重学生参与,助推学生发展。坚持学生第一就是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把促进学生顺利成长成才作为首要任务,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创设更优良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注重学生参与就是要树立“治理”理念,视学生为学校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与学生有关的重大事项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有效的治理参与机制;助推学生发展就是落实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为此,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专任教师育人职责外,学校还全面推行“烛光导航师”和助教制度,为学生配备导师和助教等。

坚持“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双重积极性”的动力观

动力观是解决“好的教学机制是什么,如何建”的问题,是教育管理者在教学“双主体”(教师和学生)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总结和理性认识。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活动。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离开了教师、学生这两个主体,教育教学工作就没有了着力点。当前,影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教学热情不高,不愿意在本科教学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视教学为“负担”;第二,学生学习劲头不足,不愿意花大力气、下苦功夫探索新知,学习上拈轻怕重。因此,教育管理工作应以解决教与学的动力为突破口,通过建立系列教育规章制度,努力营造教师乐教、学生勤学的良好教学文化,真正促进高等学校师德师风、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

“教”与“学”的双重动力是指教师“教”的动力和学生“学”的动力的统称。所谓“教”的动力,是指对教师教学工作运行及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源泉。“学”的动力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效及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力量源泉。无论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教学改革,其效果都最终取决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投入和付出,取决于学生在学业课业方面的投入和付出。

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要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最根本的就是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积极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双重动力”,促进“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教学双重动力才会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质量自然得以提升。

武汉大学不断加大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教授上本科讲台制度、教学荣誉奖励制度、教学发展制度、职称评审的教学一票否决制等,使广大教师安于教学、乐于教学、精于教学;另一方面,推进小班化教学,加强教学纪律和质量管理,打造更多高品质的“金”课,淘汰部分“水”课,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和过程考核,严把出口关,使学生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原载《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12期,原题为《新时代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思想——武汉大学的思考与探索》)

(编辑:陈丽霞)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