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兰博文)2018年12月27日,珞珈讲坛第280讲,美国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刘康教授带来题为《西方文化理论的中国问题——漫议学术范式、方法、批评实践》的讲座。
刘康指出,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出现第三次引进、译介西方理论的大潮,试图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我们要超越东西方二元对立这一固有的思维模式,将西方与中国的二元划分暂时悬置起来,从知识考古学、谱系学或者思想史的角度,去审视作为西方理论一部分的中国问题在西方理论中的意义。他借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方法和库恩的范式理论,聚焦中国对西方理论的选择性误读和错位,对重要问题的理论遮蔽和对话的缺失,以及批评实践和理论译介的鸿沟,从这三方面来捕捉西方理论与中国接触产生的思想火花。
刘康以詹姆逊、阿尔都塞和巴赫金三人为例,介绍了中国问题在西方理论中的批评实践。他指出,詹姆逊主要充当了理论范式的中介角色,不断把欧洲大陆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引入美国,将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引进中国。同时,詹姆逊在建构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阿尔都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枢纽性人物,尤其是其矛盾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巴赫金虽然没有与中国直接接触,但其理论的产生土壤、文化转型理论以及侧重于文本形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来说有着重大意义。
刘康是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杜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当选欧洲最高学术机构欧洲科学院 (Academia Europaea) 外籍院士。他的学术研究主要涉及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思潮、美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当代西方学术动态、国际关系、国际传媒与意识形态研究等领域,是世界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由其担任首席专家的上海交通大学与杜克大学合作的中国国际形象全球民意调查和公共外交项目,其研究成果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他出版了包括《大国形象》《全球化与中国文化思潮》《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变迁》《美学与马克思主义》《对话诗学:巴赫金文化理论》《全球化/民族化》以及合著《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等在内的一批有影响力的中英文代表性著作。
(摄影:屈波 编辑:陈丽霞、周丽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