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肖珊)提醒“低头族”已靠近马路的智能鞋、督促小学生写作业的智能台灯、会写对联的书法机器人、能主动避开障碍的机械手臂……11月20日,大学生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中心,958件学生作品亮相我校第六届“三创”成果展。与往届相比,本届作品带着浓浓的“AI+”味儿,让参观者顿生“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体验。
校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常务副校长谈广鸣,副校长周叶中,校党委副书记赵雪梅、沈壮海出席开幕式。全体出席的校领导为展示会启幕,韩进宣布为期一个月的展览正式开启,周叶中主持开幕式。
“参展的作品中,许多作品对本科生来说并不容易。”窦贤康为这些充满奇思妙想的成果点赞,向投入大量精力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老师和学院表示衷心感谢。他说,今年是“学生为本年”,从今年起,学校加大投入建设大型科研平台,保障教师拥有更好的科研条件,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科研创新血液。窦贤康希望全校各院系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从战略高度践行“三创”教育理念。首先,从武汉大学层面来讲,学校提供一流的本科教育,学生毕业后会对母校怀有更加深厚的感情;其次,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发展有赖于年轻人的创新,当大学为学生培养了创新创业的习惯,当一个民族的年轻人形成了创新创业的良好习惯,国家才会不断涌现创新创业成果,才能够有助于中国真正走向世界科技强国。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出的作品都由学生原创,涉及科学技术成果、发明创造、专利技术、文学作品、艺术设计、广告设计、美术作品等,既包括历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银铜奖作品,也涵盖平时课堂上优异的学生作业。
“小朋友,写完作业才能去玩哦。”“小朋友要坐端正一点。”……一款“督促小学生写作业”的智能台灯前围满了年轻教工。如果小朋友离开座位、坐姿不对等,台灯都会发出温柔的语音提醒,这令为孩子写作业操碎了心的父母们十分心动。
随着手机成为日用品,随处可见低头玩手机的行人,安全隐患随之而来。穿上带有智能装备的鞋子后,在遇到台阶、路障、马路等障碍时,手机会提前发出提醒。
诸如此类立足生活产生的设计,在展览上处处可见。这背后,凝聚着院系践行“三创”教育理念、坚守育人根本职责、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不懈努力。
譬如,2013年以来,电子信息学院先后开办4类试点班:“卓工班”以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重点,“质廷班”以加强学生数理基础与学术科研能力为重点,“逐光班”以加强学生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人工智能班”以新工科前沿、跨学科课程为重点,分别围绕教学体系与内容、教学团队与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学生指导与服务等方面内容,探索人才分类培养机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参加试点班学生覆盖面接近全院学生的1/3,并通过开放式办班模式,使更多学生分享试点班改革成果。”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贺赛先介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改革成效初显: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蔚然成风,本科阶段参加创新实践训练经历的学生人数达到75%以上,每年约400人参加各类大赛;学生每年取得的创新学分占全校总创新学分的20%。
呼吸着“三创”空气,学子们努力向上生长。以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本科生陈爽为例,她除了系统地学习本专业知识,专业绩点3.8,推免排名第一,综合排名第一,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称号以外,还辅修法学作为第二学位,获得四个国家级竞赛大奖。
“‘三创’为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陈爽说,自己最大的体会是:只要有才能和创意,都可以尽情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会获得老师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会有志同道合的同学与你结伴而行。
据悉,展出长达一个月,有随机进行的有趣应用演示。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科研需求,少部分展品将陆续撤离展区。
(摄影:金鑫、丁家玲、肖珊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