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七人掌舵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基地建设研讨会同期举行

发布时间:2018-06-08 11:37 来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阅读:
A A A

新闻网讯(通讯员陈世银65日,学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聘任仪式暨基地建设研讨会举行,校长窦贤康为七位新任的基地负责人颁发聘书,校党委副书记沈壮海主持聘任仪式。七个基地的领导班子、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负责人与会。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培刚作基地总体建设情况报告。

报告分析了学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基地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报告建议,各基地要增强紧迫感,不忘初心,加快发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明确发展定位,形成基地特色;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核心,构建可持续发展人才体系;建立基地品牌,扩大国内外影响力;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管理效能等,努力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窦贤康在讲话中指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高度重视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举办基地负责人聘任仪式,意在进一步增强基地负责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基地发展,核心在于人才。基地负责人是本领域的领军人物,要坚持各项工作的高标准,既积极引进德才兼备的学者,也全力将青年教师尽快培养成为栋梁之才,努力汇聚一批高水平人才队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基地要以一流的研究带动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形成良好的基地文化。他勉励基地负责人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推进基地建设,助力巩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国内的优势地位。他还表示,学校将在资源配置、制度建设等方面为基地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基地代表、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在发言中表示,作为基地负责人,自己深感责任重大。当前,基地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基地所有成员都应怀有甘于投入和奉献的精神。他建议基地加强与校内外基地、所在学院以及职能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也希望学校在人、财、物、评价考核等方面给予基地更多支持和政策倾斜。

学院代表、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杜晓成说,学院将进一步增强对基地建设的认识,以实际行动在硬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全力支持基地发展,并努力探索基地依托学院协同发展的最佳运行模式。

王培刚主持基地建设研讨会。7位基地负责人依次作报告。

秦天宝在报告中指出,作为首批入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单位,近两年来,研究所起草了《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参与了相关国际谈判,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中国环境法学刊》)正式创刊,引进2名外籍教师等,发展亮点不断。研究所下一步将通过重点加强年轻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队伍建设,提升走出去的能力等,努力打造国家级的环境法治高端智库,建设国际一流的环境法学理论研究和创新基地,锻造环境法治教育和培训基地。

国际法研究所所长肖永平介绍,作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研究所仅2017年就提交了70余篇咨询报告,其中10多篇被中央政治局采用。下一步研究所将聚焦“一带一路”的法制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国际法理论创新、国际公域的法律制度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注重品牌营销、筹划基金建设、提升国际合作、完善内部制度等举措,谋划可持续发展,并将与民航局、西北政法大学合作共建“航空法与外空法研究中心”。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向运华阐述了基地的近期重点工作。他介绍说,中国社会保障改革论坛已成为中心的品牌性学术活动,《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是中心推出的重要智库产品。中心后续将通过大力引进人才,壮大研究力量,并积极推进中心由“学科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型,进一步提升中心的资政服务功能,切实实现从“思想库,信息库和人才库”向“智库”的转变。

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李纲指出,中心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在重大项目承担、高水平论文发表等学术方面表现优异,但资政服务略显不足。中心将在与世纪高通联合成立时空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与思创睿思、斯塔睿分别建立CPS联合实验室等举措以外,继续探索校企合作研究模式,并通过支持建设“智慧专利港湾”“文化遗产图像资产智慧管理系统”等有持续性社会服务能力的平台,进一步提升中心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能力。

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初升说,中心通过设立7个研究所广纳新锐,队伍的年龄、学缘、职称结构等均发生显著变化,迸发出较强的活力。通过建立主任工作会议制度,出台各类管理办法,形成了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在人均论文产出、项目承担、咨询报告提交等方面均取得明显进步。下一步基地将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扶持青年人才发展,创立论坛品牌,坚持走内生性国际学术合作道路等举措,弘扬武大发展经济学传统,重塑武大学术品牌。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介绍,中心近两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后期资助项目3项,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1项,1人入选“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入选人民出版社年度十大优秀学术著作1项,获得湖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等,科学研究成果丰硕。针对基地评估中所存在的不足,中心将通过培育新的学术生长点、壮大科研力量,建立驻访研究、学术工作坊等多层次的研究模式、提前谋划标志性和代表性成果、办好品牌论坛和学术刊物等举措,努力建设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高地。

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单波指出,中心按照一流标准建构学术共同体,兼职研究员中包括4名海外知名学者,1名长江学者,4名青年长江学者,2名业界知名研究员和4名校内跨学科研究员。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中心的学术品牌。中心与西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等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与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签署合作协议等,影响力不断提升。下一步中心将通过全面提升智库功能、培育标志性成果、完善学术交流品牌、加强期刊和丛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等,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沈壮海作总结讲话。他表示,学校高度重视人文社科发展,先后推出了资深教授遴选、驻院研究员选聘、文科杰青优青评选等诸多人才队伍建设政策,建立了文科发展的长效机制。学校也高度关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发展,后期学校将及时梳理汇总相关问题和建议,并转化为政策,更好地支持基地发展。他对各基地负责人提出两点希望:一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要主动谋划,积极布局,拥有属于基地的“拳头产品”,确保基地始终保持在国家所要求的“一流”和“唯一”水平。二是登高望远、担当作为。要以创新性的举措,推动基地出人才、聚人才、出活力、出成果、出美誉,为学校文科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据悉,“十二五”规划以来,学校七所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发展势头良好,以占学校人文社科约11%的人才队伍,在“国字号”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课题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社科文库、资政报告等重要产出方面,均做出28%以上的贡献。

在最近一轮教育部基地评估中,国际法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获评优秀,优秀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在单列的社会服务能力评估中位居全国第六位。以环境法研究所为主体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获国家认定,以国际法研究所为支撑组建的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获国家认定,国际法研究所2015年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017年入选高校高端智库联盟成员单位,基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不断提升。七所基地所支撑的学科中,均涵盖A类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法学、图书情报与数据科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基地建设已成为学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

(摄影:金鑫 编辑:陈丽霞)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