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王颂)5月8日,空天信息应用创新发展何梁何利基金高峰论坛暨图片展在我校举行。由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和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主办,我校承办。
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段瑞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两院院士李德仁,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葛琳、副校长李建成,以及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0余名师生出席。陈志敏主持开幕式。
李建成致欢迎辞,介绍我校科技工作尤其是科技奖励工作情况。十八大以来,学校科技事业快速发展,近5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1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11项。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成为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民口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项77项。获得国际水文科学奖、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何梁何利奖基金等奖励。
葛琳指出,何梁何利基金成立20多年来,激励了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报效国家,也促成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受到广泛赞誉。湖北省有30多人获此荣誉,其中2人获得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位居全国前列。
段瑞春作题为《科学的春华秋实——何梁何利基金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的报告,介绍基金成立历程、顶层设计和组织架构、基金章程和运行机制、奖励设置和评选规则。展示基金发起人、香港爱国人士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崇尚科学、振兴中华的义举,也展示了钱学森、彭士禄、黄旭华等获奖者报效国家的壮举。
李德仁作题为《脑认知与空间认知》的报告。他从空间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脑认知、基于大数据的三种空间认知脑、空间认知脑的人工智能基础四个方面介绍本领域前沿问题。介绍了我校主持的通导遥一体化空天信息实时服务系统(PNTRC)项目进展,以及在国家安全、城市公共服务、智能手机服务开发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包为民作题为《智能技术与航天》的报告,介绍人工智能和航天技术相结合产生的前沿领域和重大需求。随着深空探测、空间站建设、低成本可回收火箭发射、商业民用航天等系列大型复杂工程的推进,靠传统“白加黑五加二”人工模式来确保工程稳定性的做法将难以满足需要,发展可学习、可训练、可协同的航天智能自主系统势在必行。
据了解,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基于崇尚科学、振兴中华的热忱,各捐资1亿港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社会公益性慈善基金。设立评选委员会,日常办事机构挂靠国家科学技术部。设有“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三个奖项,每年评奖一次。我校有李德仁、鄂栋臣、朱玉贤(在北京大学获得)、李建成、李清泉(在深圳大学获得)获得何梁何利基金。
(摄影:吴林珂、王颂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