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谭德奎)《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刊发社会学系夏柱智副教授和贺雪峰教授合作的关于中国城镇化模式的研究成果,论文题为《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
论文从微观层面关注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经验,其核心观点是: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建立在“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基础上。文章同时提出了中国农民阶层具有历史主体性的命题。对于中国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的城镇化实践,学界多从批判视角进行研究,该篇论文则应用中国本土化概念和理论做出了独特解释,揭示了中国革命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这种学术实践,为建构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学理论提供了一个范例。
论文应用的核心概念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这个概念的提出和应用,是以贺雪峰为核心的“华中乡土派”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之一。它汲取了费孝通等社会学家的相关研究成果,又立基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实际。透过这一基础概念,研究者可以加深对诸如农户生计方式、农民家庭结构、农村城镇化、土地制度、乡村治理等问题的认识,科学地建构关于农村社会学、农业经济学、文化人类学、政治社会学和城市社会学等分支学科的理论。有理由相信,它将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理论上,论文还提出了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阶层主体性的一般理论命题。流行观点认为,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国家和市场的双重压迫,论文则指出中国农民具有历史主体性。农民阶层主体性的表现形式,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各有差异,根本上却一脉相承。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农民有主体性地改造自身,成为现代化的建设者而非破坏者,和现代社会之间呈现出高度的整合性。这正是中国模式的优势所在。论文高度评价了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对城镇化的积极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当代意义。这一观点对于当前国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科学制定“三农”政策和深刻认识中国现代化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据了解,贺雪峰2017年12月受聘为我校社会学系主任,随即紧张地投入到“双一流”学科建设中。社会学系正在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培养模式、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制定发展规划,目标是通过5-10年努力,将我校社会学学科建设成为立足中国经验、特色鲜明的社会学研究重镇,为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学贡献力量。此次社会学系研究人员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有利于社会学系增强在学界的话语权,为社会学学科“双一流”建设开启良好的开端。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