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整理:李晓暖
人物简介:周强辉,男,湖南湘潭人,教授。1982年出生,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0年前往美国斯格瑞普斯研究所任研究助理。2015年回国后,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任教授。致力于活性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的高效全合成,以及相关的合成方法学、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的研究。旨在为具有重要价值的稀缺复杂活性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量身打造新颖的合成方法学,在此基础上发展高效、实用的全合成路线,为进一步的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已发表6篇国外核心期刊SCI论文,其中1篇发表在Science(《科学》)杂志上,3篇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上,2篇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上。。除此之外,还有2篇国际专利发表。
武大初印象
记者:为什么选择武大,有没有考虑过其他学校,包括原来的母校?
周强辉:有考虑过,来武大面试前,有去过我的母校上海有机所,还有也去过南开大学,也都收到了他们的邀请。但是从家庭和事业两方面的角度综合考虑,我觉得武大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我是湖南人,我爱人是湖北人,我们来到武大,一方面武大是很好的一个平台,有利于发展个人事业,另一方面就是和家人的联系来往也更方便。
记者:武大在政策上有没有吸引你的地方?
周强辉:我觉得武大的人才引进力度还是非常大的。学校对人才队伍科研经费的支持,与国家支持力度相匹配。此外,学校在招生指标方面也给予了很大支持。这些都非常有吸引力。而且,我来武大,也想把自己从事的这块研究领域的学术方向进一步做起来,这也是我来武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记者:第一次来武大感受怎样?
周强辉:第一次来武大觉得印象很不错。校园很美,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深厚。而且学校对学术的推崇和对人才的重视,让人能切实地感受到武大求贤若渴、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这些都让我相信武大是非常好的一个发展事业的平台。
记者:学校行政效率和服务态度如何?
周强辉:我觉得学校的行政效率一直在改进。刚开始回来时,感觉如果以国外标准来衡量的话,学校还是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但是能感觉得到学校各行政部门一直在努力改进,大家的整个出发点都是想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觉得这是非常不错的一个进步。我希望学校能进一步形成尊重科研、服务科研的意识,办事效率可以更快捷,在这方面还有改进空间。
记者:与学院同事相处如何,有排外的感觉吗?
周强辉:排外的感觉不明显。我是很简单的一个人,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好。只是我想提一点建议,一位老师来到一个新学院,能否组织一个欢迎仪式,能够跟学院其他老师有正式认识的机会,我觉得这个是比较重要的。
科研和教学情况
记者:招收学生有无困难?学生质量如何?
周强辉:学生招收情况目前还不错。一开始因为我们是新老师,招生比较差一点,后来我通过加强宣传,招新情况还是不错。我们现在困难一点的是招博士后,主要原因是武大在国内地理位置上稍有欠缺,且博士后的后续发展还不是非常明朗等。再就是科研助手方面,现在学校还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所以我们现在还是招学生来做科研主力,研究工作进展会慢一些。
记者:工作忙吗?单位是否给予很大压力?
周强辉:工作非常忙,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周末或者小长假这样的概念。现在整个实验室和课题组很多事项需要我来做决定,包括实验室的组建、课题设计等,此外还承担了本科生教学任务,所以感觉非常非常忙碌。
虽然我们很忙,但是乐在其中,因为自己也是在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学校对我们的期望是尽快做出高水平的成果。希望在四五年之内,能够在科研上有一个集中冲击,更快做出成果来。
记者:同时承担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对您来说还是有压力吗?
周强辉:对,因为本科教学也是一个很神圣的任务,我也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课件、讲稿,要统筹考虑整个学期和甚至是一学年的教学。上课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包括答疑、帮他们改作品,是非常耗费时间的。我现在教的是大二的有机化学基础的课程。
记者:实验室建设如何?
周强辉:现在进展还不错。我2015年6月来到武大,花了一年时间将实验室组建起来,于2016年5月正式建好。在最近一年多时间里,实验室整个研究有很大进展,现在我们的课题已经做完,在写文章,后面也有两个课题有了进展。总的来说,我们正走在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上。
记者:学术交流和合作情况怎样?
周强辉:我们跟化学、生物、电化学都有交叉研究,也非常感激跟我合作的那些老师。比如我跟药学院瞿旭东老师、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庄林老师等都有很好的合作。
记者:您感觉国内的学术氛围如何?
周强辉:我觉得整个都在改善、在进步。国内对技术研究的重视和整个学术氛围的浓厚,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在武大,我也能感受到两年多以来,学术氛围是不断在增强,而且尊重人才、尊重学术这样的风气愈发浓烈。就是有一点,国内的学术评价体系可能还要做一些改善,要鼓励学者静下心来去做一些长期性的工作。
记者:科研经费是否充足?
周强辉:我们这个学科还可以,因为学校的支持力度很大。我们学科需要的大型设备不是很多,很多设备可以共享,这方面消耗不是太多,但在学生补助、试剂耗材、测试费方面是比较大的开销。我希望学校可以多建一些公共平台,不需要每个老师都购买一些重复的设备,也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记者:研究生指标够用吗?
周强辉:目前的研究生指标够用,希望学校在这方面的支持要有持续性,要保证我们队伍建设能够维持在一个适度的规模。有一个稳定的团队,才能做些比较有挑战性的课题。
生活情况
记者:对学校给予的待遇满意吗?买车了吗?
周强辉:待遇满意,但我们希望学校可以有一个弹性的奖励机制。我买车了,因为武汉下雨有点多,冬天又有点冷。
记者:武汉的交通及出行方便吗?
周强辉:武汉的交通还是非常方便的,这是武汉的地理优势。不管是去国内其他城市还是出国都非常方便,这也是我优先选择武汉的一个原因。
记者:您现在住在哪里?方不方便?
周强辉:我现在住在学校给安排的周转房,非常方便。因为我们刚回国,确实是需要将更多精力倾注在学术上,这一点我们非常感激。
记者:您认为武大幼儿园、附小的收费、教学质量、教师素质如何? 孩子还适应吗?
周强辉:这些都不错。武大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保护意识很强,很会照顾小孩,我们都很认可,也很感激。孩子也蛮适应。
记者:去过校医院没有,感觉方便吗?
周强辉:校医院我去得很少,我觉得学校的医疗制度应改进。校医院经常排队很长,稍微复杂的病看不了,而需要转院时,转诊手续也比较麻烦。最近我感觉牙齿有点松动,包括刷牙出血,校医院排队排不上,后来就去了口腔医院。
记者:平时怎么吃饭?自己做还是食堂?
周强辉:中午一般就在食堂吃,晚上回家做饭。武大有蛮多食堂,选择很多。
记者:您一般在哪个食堂吃饭?
周强辉:我一般吃梅园食堂比较多。梅园食堂很不错,现在的模式完全与国际接轨了,其他食堂可以以它为样本。还有,在学校食堂老师和学生收费不一样,其实没必要区分这个。去食堂吃饭的老师,大多工作繁忙,而且在食堂跟学生在一起吃饭,也有助于师生交流。这样区别对待,老师也是有想法的。
记者:您能适应武汉的天气吗?觉得空气质量如何?
周强辉:天气能适应,跟我老家没什么差别。空气质量也还可以,虽然有时雾霾比较重一点,但是武汉大学绿化比较好,自身小环境还比较好。
记者:工作繁忙之余怎么放松?
周强辉:爬珞珈山、在武大环山绿道上跑步、逛东湖绿道、看海洋世界等。周末我常常需要备课,也没有太多空余时间。
记者:学校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您有什么建议?
周强辉:一个是学校应该在大平台、科研辅助力量的建设方面要加强,让仪器设备都有专业人员管理,让仪器使用效率最大化。第二个就是行政工作方面也可以做得更好、程式更加简化。
记者:如果要给武大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打分,满分10分,您给多少分?
周强辉:生活环境9-10分、工作环境8分。虽然工作环境上确实有很大改善,但是我希望看到武大可以有更大的进步,将来可以给更高的分。
(编辑:陈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