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22日,《光明日报》第6版“砥砺奋进的五年 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刊”用整版篇幅,图文并茂地报道了武汉大学牢记总书记讲话精神,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服务国家战略,逐梦民族复兴的足迹和成绩。
▲武大师生参加南极考察
▲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在稻田现场指导团队。
▲武大樱花
▲武大毕业生合影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武汉大学的足迹
为祖国贡献才智 如远流汇入江海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严航
浩瀚无垠的苍穹星空,等候着全球首颗专业夜光遥感卫星“珞珈一号”的探索;辽阔富饶的神州大地,优质高产水稻“珞优8号”丰收在望;波澜壮阔的建设事业,历史学、法学、外交学、语言学、地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殚精竭虑贡献才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武汉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把这一重要指示牢记心头,坚持顶天、立地、惠民的科技创新方向,逐梦民族复兴。
顶天:坚持源头创新,筑梦科技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顶天”,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立地”,就是要扎根湖北,面向全国,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展现了武大人的责任担当,也是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武大梦”的有效途径。
当“武大梦”融入“中国梦”,犹如远流汇入江海,亦有波涛汹涌之势——
刚刚走过60载风雨的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已成为全国测绘类学科中规模最大、门类最全、教育层次和办学体系最为完整的学科之一,学科水平和实力跃居全球第一,国际测绘学界盛赞其“世界一流”。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李德仁、宁津生、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李建成等院士和一大批专家教授,为国家战略作出突出贡献。
珞珈山上,将无限热情投身于创新研究的学者不在少数。
他们中有身先士卒的学科带头人:张俐娜院士在纤维素研究中作出卓越贡献,成为首个获得安塞姆·佩恩奖的中国人;夏军院士凭借其在发展水文科学、改进中国乃至全球水环境方面的贡献,成为首个获得国际水文科学奖Volker奖章的中国学者;舒红兵院士在抗病毒天然免疫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并培养大批人才,获《自然》杰出导师奖……
他们中更不乏充满激情的中青年骨干。雷爱文教授在金属有机化学领域的一些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获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李红良教授团队致力于心血管和肝脏代谢性疾病研究,不到一年时间就在《自然》子刊发表论文5篇,国际权威期刊《欧洲心脏病》杂志大幅报道团队10年来的突破性成果……
其中,张俐娜与龚健雅、舒红兵、李晓红、李建成同一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大一次新增五位院士,传为佳话。
武大院士群落与学科群落交相辉映,4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16个学科进入《基础科学指标》(ESI)世界前1%,牵头的“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地球空间信息技术”2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共同为巩固和增强我国科学事业的影响力添砖加瓦。
立地:瞄准实际需求,赢得战略主动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方重镇,武汉大学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要求,要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的要求,加强跨学科协同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陶德麟倡导“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在全国理论界引发实践观大讨论。在一批知名学者的带领下,武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际法研究所作为法学领域唯一的研究机构入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仅2016年一年就提交报告71篇,其中7篇入选《国家高端智库报告》,3篇刊登在新华社内参,4篇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在公共外交、舆论引导等方面,提高了中国国际法的影响力。
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裁决次日,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胡德坤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进行专家解读。此前他在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观点,在海牙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上发言,凭借大量历史事实,在解决领土海洋争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惠民:面向社会发展,谋求人类福祉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湖北鄂州市水稻育种基地,查看水稻长势,向科技人员了解水稻新品种培育和推广情况。在这个育种基地,武汉大学朱英国院士培育的杂交稻良种推广种植面积已在亿亩以上,尤其是“珞优8号”水稻已连续7年被湖北省列为水稻主导品种,连续4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长江中下游主导品种,累计推广2000多万亩。
如今,“珞”字头水稻品种颗粒饱满、长势喜人,这个一生心系国家粮食安全,直至生命最后一晚仍在病床上工作的院士,完成了“让天下苍生不再挨饿”的使命,而武大人为粮食安全奋斗的事业仍在继续。
鲜有人知的偏远地区,桂希恩教授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推进艾滋病防治事业。这位在两院院士大会、联合国讨论会等场合被多次提及,被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称为“挚友”的白衣天使,心中最大的希望,就是“为老百姓做更多有益的事”。
除了拥有“科技惠民”的情怀,武汉大学还有一支大胆创新的优秀团队,他们拒绝科技成果闲置,全力破解“转化”难题。“十二五”期间共引进科技成果转化资金5亿多元,转化科技成果50多项;连续十七次囊括深圳高交会各项大奖;设立珞珈创新天使基金,筹资1.5亿元,支持师生、校友开展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祖国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成就,武汉大学也不断迎来发展新机遇。这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而又生机蓬勃的大学,将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学思践悟
“顶天立地”发展 发挥“武大力量”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 韩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学校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大学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化教学改革,打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着力培养有坚定信仰、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学校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所有课程同向同行的课堂教学体系,实现“协同效应”。院士、名师坚守讲台,将知识传授、价值传递和精神传承融为一体,诲人不倦、润物无声。集学校、社会、校友、产业等各方资源,不断加大创业教育力度,打造创业扶持链,提升学子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以“强优扶特、动态管理、绩效导向、精准施策”为思路,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在对全校学科进行国际评估、特色凝练、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遴选出一批有竞争力的学科重点建设,争创世界一流。学校将“双一流”建设和深化综合改革紧密结合,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优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改进科研激励机制,“人才方阵”不断壮大,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性高涨,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校还紧紧把握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强大科学工程、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组织策划,在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的同时,创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库、高等研究院等新型高端创新平台,着力提升学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秉承“顶天立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提出“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全方位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多学科优势,开展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以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国际法研究所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智库在维护国家主权等重大问题上、在中部崛起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发挥思想库、人才库、成果库作用。积极推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投身精准扶贫,为脱贫攻坚贡献“武大力量”。
树立“四个自信”,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落实“四个自信”要求,服务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整合跨学科资源,集结学科人才优势,搭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等文化研究平台,推出《马克思主义大辞典》《李达全集》等重大研究成果,在文化软实力等领域为国家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高水平决策咨询。致力于锻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训精神结合起来,着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结合起来,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我看武大这五年
与母校携手同行
武汉大学杰出校友、校友企业家联谊会会长 陈东升
武大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既得益于珞珈山东湖水所激荡出的自然风光,更得益于武汉大学纯朴厚重又历久弥新的人文底蕴。今天的武汉大学,既着力于进一步打造“最美校园”,对学校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以推动硬件升级;又致力于进一步夯实人文底蕴,让书香弥漫校园以推动软件升级。依托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共推互促,武大将最终实现办学实力的综合提升。
一所大学的姿态终将铸就学子未来的模样。正是优良学风的传承与延续,才使得今天的武大学子活跃在世界舞台的各个领域,展现出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武大精神。近五年,母校在这一方面持续发力。武汉大学校友每年举办一次校友珞珈论坛,与师生、校友分享创业经验与体会,共赏学术文化大餐和精神盛宴,助推学子成长成才,实现创业理想。
与时俱进是武大能长年屹立于中国高校前列的关键。学校关注校友,校友支持学校,是新时期武大发展的新常态。武大校友对母校的热爱,已经从回馈母校延伸到反哺地方。刚刚举办的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活动,武大校友以超过1500亿元的投资金额引起广泛关注。这是校友、学校、城市联结一体共促发展的新范式,也标示着城市竞争已从过去以土地、资本为要素的发展模式,升级到以人才和智力为核心要素的发展新阶段。
>>>数读武汉大学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7-09/22/nw.D110000gmrb_20170922_1-06.htm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2017年9月22日 本网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