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丽霞、付晓歌、严航、肖珊
如何让思政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走进青年人的内心?武汉大学思政课教师一直在积极探索,努力让思政课堂活起来、亮起来。
近期,记者深入马克思主义学院,陆续走访了四门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各个教改小组,撷取了一组精彩镜头——
互动,让课堂更活跃
8名学生分成正反方,围绕“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激烈辩论。场下同学亦可举手对辩手“发难”,常常能看到几十双手齐刷刷举起……
一场“火药味”十足的辩论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堂上举行。辩手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观众们也听得全神贯注。孙来斌教授站在台下,一边仔细聆听学生发言,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赛后对辩论进行点评。
课堂辩论赛
这是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改革试点课堂之一。除了开展课堂辩论,老师们还运用小组展示、课堂讨论、主题演讲、经典研读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忙”起来,让课堂“动”起来。
“90后学生有主见、思想活跃、知识面广。我们的目的就是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互动式教学引导师生参与立体多维互动。”孙来斌介绍。
如何开展好“互动式教学”,老师们各有妙招——
拒绝一成不变,注重因材施教。张乾元教授针对基础较好的文科生,精选出部分马列经典文献要求学生阅读并分享心得;要求艺术学系的学生以拍摄微电影的形式表达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袁银传教授在以理科生为主的班级上,侧重于讲授基本原理,并组织学生就时事热点展开讨论。在接到老师布置的课下作业后,学生必须在课前作充足准备。“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加强了课前预习。如果不是要准备课堂发言,我不会这么认真地去阅读那些书目,也自然不会发现书中的精彩之处。”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赵安吉坦言。
拒绝表面热闹,注重学有所获。袁银传在课堂上采取的是老师讲授和学生分享学习成果两者交替进行的模式。“这种模式既保证了课程效率,又增强了我们的参与度和体悟感;既在演绎模式下将抽象延展为具体,又有归纳模式下的从具体到抽象,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邱安琪上完该课程后感觉自己收获满满。
实践,让内容更丰富
为了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课程真正的内涵,体悟社会发展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做出了新一轮的尝试,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和校园,走出去实地考察,走出去亲身体验。实践教学给“毛概”课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调研大学生创业
“我们的课程不仅仅是通过宏大叙事教会学生知识和理论。作为国家的栋梁,青年大学生不仅要修身、齐家,更应当有治国、平天下的勇气,应当具有人文关怀,担负起社会责任。” 课程负责人杨军教授在谈到课程的目标和实地参观的意义时说,“通过参观,让大学生感受历史,回顾过去,比对现在,才能真正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当下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思考。”
武汉作为一座具有英雄情怀的城市,有许多红色历史资源。杨军根据课程性质,指定一批可供实地参观的场所,包括武昌农讲所、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武汉抗战纪念园等,并要求学生课后结伴而行,走出课堂去真切地感受历史的印记。
“那么多人才,那么多英雄,人才像水,取之不尽,这是多么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一摞摞观后感交出来,实地探索让同学们真切感受了这门课试图传授给大家的历史和精髓。
观看“我看反腐败”视频;到街道采访老党员,请他们评述当下反腐败的成绩……社会调查让大学生亲身感受了时代风气。杨军认为,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尽可能多地展现90后学生活跃的思想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把课堂引向课外,将学生自我教育、专业课老师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丰富了课堂内容,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认知,变灌输式教育为潜移默化地影响。
体验,让思考更深入
站在汉口江滩,近距离感受英法旧式建筑的历史气息,触摸一砖一石的历史纹路,时光仿佛拉回到19世纪中叶,汉口租界上的尘封事迹在眼前重现。
当中国近代史纲要讲到汉口租界时,学子们走出课堂,来到汉口江滩,直观感受看似遥远的历史,通过情景剧演绎收回租界的艰辛历程。
把武汉地方历史资源融入教学,让近代史学习“设情境”“接地气”“多思考”,是这门思政课改革的亮点。
参观学习
江汉关与洋行、外资银行、公书林、两湖书院、武汉大学“六一惨案”纪念亭、八七会议旧址、中共五大旧址……武汉市拥有丰富的近代史遗存。主讲教师李勤教授介绍,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讲授方式,系统梳理半殖民地化、张之洞与湖北新政、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标志性历史事件。
除了加入鲜活的教学内容,老师们还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学生以团队合作方式实地探访,收集文献,提交论文,制作PPT课堂分享,由任课教师总结点评、学生反馈,让思政课“有意思”“有听头”。
《1937-1938年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兴起原因分析》《试论汉阳铁厂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价值》《从地缘政治看马克思主义早期在武汉的传播》……这样的作业,非查阅大量资料、实地考察、团队协作不能完成。经过了这些环节,学生对历史事件自然有了深度理解。
“通过这门课,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起因、过程、意义等认知层面,而是能够主动进行深层次思考。”“参观,本来是抱着完成任务的目的去的,结果不仅学习到了历史知识,也融洽了同学关系。”“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这是书本中学不到的。”老师的良苦用心,有了可观的回报。
合作,让成长更精彩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社会主义道德领域”一讲中,金筱萍教授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5人,依次演示进门的动作。这个小小的课堂实验,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我们应如何从细微处体会、践行并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随后,师生一起进行了讨论。
“这种方式真的很好,既让每人都有表达空间,又能通过您的点评更好地理解同学的发言,让思想在开放的方式中发生碰撞。”2015级本科生高敏在给金筱萍的邮件中写道。
课堂讨论
在“大学生的恋爱观和婚姻观”课堂展示中,刚进大学的男生女生搭配成小组,课后查资料和讨论,形成PPT后上台讲解。
“感谢思修课安排的这次课堂展示活动。它不仅让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更让我对婚姻与爱情这一人生重大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大一新生刘世超认为,这一课程设计,能够引导和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本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有五种:课堂讨论、课堂角色扮演、小组口头报告、课堂活动、课堂讲述。”金筱萍介绍。
专家学者和一线辅导员也走进了课堂。极地科考专家、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庞小平教授讲述了极地科研工作者为了国家利益、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科考的感人故事,阐述了只有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才能彰显人生价值的哲理;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刘晓亮以自己所见证的大学生人生轨迹为例,告诉同学们应怎样正确进行人生规划。
针对文理科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精细化设计不同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大课堂与小课堂教学的不同特点,建立不同规模课堂教学的具体模式……在各个课程改革小组,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正在进行,在改革创新中,让思政课真正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短评
也来一场供给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思政课怎么上,一直是一大难题。传统的思政课往往是大班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过多的教条灌输,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以使他们产生共鸣,效果当然不会理想。
课堂所提供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思政课的供需之间产生了矛盾。供需错配,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所以,对思政课的改革,实质上是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想让道德原则和规范进入学生的心灵并落实到行动中,必须从教育理念、内容、形式、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要从提高课程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面对巨大的课程改革压力,我校积极探索,以教学效果为核心,提升思政课质量。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互动式和实践式教学,挖掘本地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以慕课形式激发课堂活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了诸多改革创新。特别是重视将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有机融合,通过互动体验、情景模拟、考察调研等方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这样的教学,既重视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既强调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把思想政治理论落到实处,更好地发挥教育引导功能。
这无疑是十分可贵的探索。但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真正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学校和教师依然任重而道远。(立雪)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