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张胜凯)10月21日,“极地冰雪环境变化与公共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办。来自美国、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丹麦、比利时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极地冰雪环境变化与公共治理的理论与技术。
瑞典皇家农林科学院院士金姆.约翰.霍尔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沈嗣钧,澳大利亚南极局首席科学家格温.芬东,加拿大环境气候变化中心荣誉科学家穆罕默德.肖克尔,丹麦技术大学教授雷内.福斯伯格,比利时列日大学教授布鲁诺.德利尔,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党委书记秦为稼,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前所长陈立奇,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马林波等出席,副校长李斐主持会议。
秦为稼在致辞中指出,极地测绘伴随我国极地考察已走过30多年历程,测绘遥感技术在极地与全球变化研究以、极地考察支撑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作为专门从事极地测绘科学研究的学术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从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参加了历次南极考察和多次的北极考察,在极地地图测绘、极地测绘遥感技术创新与极地冰雪环境变化研究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培养了大批的极地测绘人才。
李斐指出,武汉大学的测绘遥感学科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尤其在南北极测绘考察方面成绩卓著。从1984年首次南极科学考察开始,武汉大学先后选派百余人次,参加了32次南极科考和10余次北极科考,取得了累累硕果。极地作为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单元,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极地科学研究的推进,极地的公共治理也成为当前的全球热点。对极地的科学研究和治理都需要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开展国际合作。
李朋德作了“推进全球测绘,监测极地变化”的大会主题报告,报告从我国积极开展极地测绘和科学探索、全球地表覆盖数据获取与国际合作、我国的全球测绘能力建设、以全球视野研究极地问题等几个方面,为我国未来极地测绘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与会专家围绕极地冰雪环境变化与公共治理展开探讨,总结交流国内外在极地测绘遥感、极地海冰变化、极地冰盖物质平衡、极地气候与全球变化、极地治理和国家参与等方面的成果和最新进展。
会议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支持,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极地测绘科学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南北极科学考察学会共同承办,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端论坛暨武汉大学测绘学科60年发展回顾”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