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我校28项成果获省级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

获奖总数居全省高校首位

发布时间:2016-09-12 21:21 来源:本科生院 阅读:
A A A

新闻网讯(通讯员罗义成)湖北省教育厅公布2016年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我校共有28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4项,获奖数居全省高校之首。

本次评选全省共有64所本专科高校577项大学生科研成果申报,有222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8项、二等奖59项、三等奖135项。

我校获奖成果形式主要以科研论文为主,5件一等奖作品中,信息管理学院1件、经济与管理学院1件、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3件。

信息管理学院李翔宇、陈琨同学申报的科研论文《FWG1法在社会化问答平台答案质量评测体系构建中的应用研究》,发表于《图书与情报工作》杂志(CCSCI刊源),以当今互联网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社会化问答平台为研究对象,为平台答案的质量评价提供了良好解决方案,简洁直观地形成了多角度的评测体系,优化了用户体验。

经济与管理学院龚傲林申报的科研论文《收入差距是否低估了贫富差距?——基于1995-2011年城镇居民收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表于《统计与决策》杂志(CCSCI刊源),主要探讨当前中国收入差距过大的社会问题。作者以财富作为研究贫富差距的基础,以1995-2011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合财富和当期收入,以财富差距来评价贫富差距。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余维来申报的科研论文“New insight into the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N-,C- and S-doped ZnO photocatalysts”(《对于氮,碳,硫掺杂氧化锌的增强光催化活性的新见解》),发表于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应用催化B:环境》,SCI刊源,IF=7.435),尝试验证在氧化锌晶体内掺杂非金属原子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其光催化活性的方法,通过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系统地对N-、C-、S-掺杂的氧化锌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以及有效电子质量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掺杂的原子均能较稳定地取代氧化锌晶格中氧原子的位置,均能在氧化锌价带底部产生杂质能级而增加光吸收,其中C原子的产生的杂质能级的相对位置较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原本氧化锌导带和价带的间隔,能最大程度地增加可见光响应。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刘继伦等申报的科研论文“3D nitrogen-doped graphene/β-cyclodextrin: host–guest interactions for electrochemical sensing”(《三维氮掺杂石墨烯/β-环糊精:基于主客体作用的电化学传感》),发表于Nanoscale(《纳米级》,SCI刊源,IF=7.394),采用CVD法生长氮掺杂石墨烯,结合超声、浸泡的方法将β-环糊精负载在其上,将氮掺杂石墨烯/β-环糊精复合材料制成电极,并基于/β-环糊精与待测分子的主客体识别作用,用于生物分子和医药小分子的检测。

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马乙洋等申报的科研论文“Iron-Catalyzed Oxidative C-H/C-H Cross-Coupling between Electron-Rich Arenes and Alkenes”(《铁金属催化富电子芳烃与烯烃间的碳氢键氧化交叉偶联反应》),发表于Org.lett.(《有机化学文章》,SCI刊源,IF=6.364),采用氯化铁为催化剂和DDQ为氧化剂C-H/C-H富电子芳烃和烯烃之间的交叉偶联反应,富电子芳烃与二芳基乙烯得到直接芳基化的产品、与苯乙烯生物得到的双芳基化产品,具有高选择性的良好的底物范围。自由基捕获实验和EPR(电子顺磁共振)的实验表明,此反应的进行通过自由基途径,DDQ在芳基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XAFS(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实验结果表明,铁催化剂的氧化状态不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表明FeCl3可能作为Lewis酸在反应中起作用。

据悉,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由省教育厅组办,成果覆盖文、理、工、农、医五大领域,主要是针对当年内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具有创新性或社会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软科学成果、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等。旨在推动高等学校广泛、深入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编辑:肖珊)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