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光明日报记者夏静 通讯员吴江龙
“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在现场聆听的陈曙光备感振奋和鼓舞。
“归根结底,要在国际话语场用中国话语重塑中国图像,打造‘话语中的中国’。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近年来致力于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研究的陈曙光这样概括自己的感受。
13年前,原来主要从事干部人事工作的陈曙光走上了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路。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陈曙光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读硕士和博士期间,他几乎每天熬夜至凌晨两三点,研读大量的经典文献。
陈曙光的学术追求非常专注。硕士阶段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方向,至今没有改变。在学术研究中,陈曙光注重回到文本,进入文本的深处。在他看来,做学问没有捷径,一个“笨”方法就是沉下心来,多读经典原著,让读书和研究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正是执着的研究,带来了陈曙光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三部曲——《马克思人学革命研究》《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以人为本的形上之思》。同时,他在刊物和报纸上发表文章130余篇,部分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陈曙光深知,作为一名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需要走进时代。马克思主义如果绕开“问题”,注定缺乏观照现实的力量。近年来,陈曙光开辟了第二个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他认为,中国的故事很精彩,但中国话语却很无奈,中国的发展优势远未转化为话语优势。在他看来,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只有一条路——以“我”为主、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以“中国实践”为基础,其方向就是构建中国道路的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中国人要讲好中国故事,书写属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勇立时代之潮头,敢发思想之先声,自觉担当起为时代立言、为人民立论的光荣使命。陈曙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今年,陈曙光关于“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话语”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相关成果进入了最高决策层,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
作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教师,陈曙光主讲博士生公共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硕士生公共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和本科生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陈曙光认为,讲好马克思主义课程,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将理论自信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要注重方法论的训练,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陈曙光曾入选中央“马工程”主要成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在他看来,荣誉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研究越深入,感到不满意的地方越多!”
“假以时日,国际话语的中国时代终会来临。”陈曙光对此信心满满。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6/21/nw.D110000gmrb_20160621_7-04.htm?div=-1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6月21日 本网编辑:吴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