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整理:付晓歌、吴江龙、范琳琳
编者按: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沈壮海在座谈会上发言,陈曙光教授参加座谈会。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师生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沈壮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作为一名年轻的学者,参加座谈会并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与会发言,确实感到非常激动和兴奋,很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讲话,视野宏阔,思想深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更表达了对当代中国学人的新期待。在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学术发展有着广阔空间。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应是我们学术人生的方向。
陈曙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我很荣幸参加了座谈会,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总书记的讲话立意高远,亲切鲜活,我在现场深受震撼,倍感振奋。今天,中国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夜,这是一个需要理论也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一个需要大师也应该产生大师的时代。我作为一名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工作者,更应该认真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勇立时代之潮头,敢发思想之先声,自觉担当起为时代立言、为人民立论的光荣使命。
罗永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考察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更为宽广的视角,当今世界是一个可以产生理论的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的要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属性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求哲学社会科学从业者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三个融通”:融通马克思主义资源、外来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产出无愧于世界、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精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
张云帆(法学院法学专业2014级本科生):于我个人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让我能够更加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将法学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回答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的重大问题。将来无论是成为法官、律师还是检察官,我都会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指导学习工作。
谭昭(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后备军,我们研究生应当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多做实证研究,不能局限于验证已有政策的正确性,还应发掘问题,建言献策。青年学生更需要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真实国情,对社会现象要有正确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用自己的学识去推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在这个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当立志为国家、为人民立言,不辱历史使命。
刘涓溪(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宏观概括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理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内涵,并在身体力行中切实体现哲学科学社会理论对个人实践的指导作用,让理论不仅写在纸上,更要记在心中,体现在行动上。
杨文砚(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既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也积极探索社会现实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推进自然科学的进步发展,也需哲学社会科学的“助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因此,要加大该领域人才培养力度,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继有人,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