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肖珊 通讯员:张宇宁
自2015年初启动全员聘任工作以来,学校共召开了5次工作组会议,听取了29家教学科研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方案汇报,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其中12家单位的方案修改完善后提交学校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获批通过,现正在实施阶段。
这些单位中,电气工程学院以全员聘任为契机,展现出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目标而改革的勇气、信心和智慧。记者就此采访了学院院长唐炬。
记者:学院秉承什么样的思路推进改革?
唐炬:有三个方面的指导思想:一是统筹兼顾,合理设置各级各类岗位。既要考虑到教职工队伍结构的现状,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又要维护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岗位。二是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在科学分析学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三是公开透明,平稳有序。方案初稿完成后,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积极宣讲有关政策,在取得多数共识的基础上开展聘任工作。
记者:本次改革是怎么设置学院岗位的?
唐炬:学院现有教师104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45人,讲师24人,助教1人。将二至七级教师岗位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和社会服务型四类,八至十一级岗位原则上不分类。学院鼓励这些岗位的教师组成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各自成员优势,促进成员间互补。至于考核方式,以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团队召集人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协调资源,成员间教学科研工作量可补充和互换。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个人精力与特长均有限,单打独斗效率不高,“搭伙”的话可以各司其职提高产能,更有利于学院和个人发展。
记者:据了解,学院近年发展迅速,不仅在横向课题多的基础上拓展纵向课题并获省部级奖励,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是否与学院近期的改革举措有关?
唐炬: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块工作都相互关联。改革的目的在于激发全员活力,在于推动学院发展,学院近两年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实现高水平奖励上的重大突破,这与学院加大对高水平成果的支持和奖励力度等改革举措是密切相关的。本次全员聘任中,除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等基本岗位外,为鼓励高层次人才的涌现和高水平成果的产生,学院还针对已有人才和后备人才增设了个性化岗位。
记者:请介绍一下个性化岗位。
唐炬:个性化岗位包括特聘岗位和特别支持岗位(简称“特支岗位”)两类。特聘岗位包括高水平专家人才岗位和杰出后备人才岗位,特支岗位包括高水平专家人才培育岗位、杰出后备人才培育岗位、国家级奖励成果培育岗位和国家级后备成果培育岗位。特聘岗位面向积极支持学科发展,且已做出贡献的现有学科人才;特支岗位面向积极支持学科发展,且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学科人才。已通过全员聘任程序进入基本岗位,身体健康且能够很好履行基本岗位职责,在3-5年内能够达到个性化岗位聘期目标的学院在职教师,均可申请个性化岗位。
记者:学院对个性化岗位人员怎么考核呢?
唐炬:个性化岗位考核也遵循学院全员聘任“分类管理、以岗定责,人尽其才、激发活力”的总体原则。教师申请个性化岗位的前提是已经进入基本岗位,能够履行基本岗位职责,接受基本岗位的考核。在此基础上,学院对其又提出新的聘期要求,特聘岗位教师除了要完成基本岗位职责外,还需积极指导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培育高水平学科人才队伍,特支岗位教师根据岗位类别不同,还需在聘期内取得相应高水平成果或获批相应高层次人才称号。
当然,学院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申报个性化岗位,在现有薪酬体系基础上向学校申请设置专项岗位津贴,用于支持个性化岗位教师的发展,真正实现岗位与薪酬相对应。
记者:听说学院将公共服务纳入了考核范围?
唐炬:学院鼓励教职工参与学院公共服务,并将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公共服务包括参与学院组织的学术、教学、文体等活动,担任学院党政职务以外的服务性岗位,参与学院教授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院内学术机构组织的工作讨论、评审、考核等工作,与绩效挂钩。
(“全员聘任制改革”系列报道之三)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