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付晓歌 实习生:卿青
32支优势和特色学术团队、40支青年学术创新团队逐步建立,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2011”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国家认定,国际法研究所入选首批国家高端专业智库试点单位,重大项目立项和优秀成果奖位居全国高校前列,ESI社会科学总论学科进入前1%……“十二五”期间,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高端、聚合、对话、原创、服务”为核心理念,极大提升了学科核心竞争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十三五”期间,人文社科研究如何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在武大成就世界一流大学梦想的进程中,担当有力推动和强大支撑?12月23日,学校围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发展规划召开会议,校党委书记韩进、副书记骆郁廷出席,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与会,积极建言献策。
“顶天、立地、国际、交叉”,骆郁廷用四个词,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人文社科“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方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沈壮海介绍了规划的编制情况。
坚持人才为本、质量为先,坚持紧扣主流、夯实基础,坚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追求;以“人才·质量·国际·未来”为建设主题,着力汇集高端人才,推动优势集成,扩大国际对话,促进源头创新,进一步增强原创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形成实力雄厚、特色明显、阵容整齐、交叉互补、活力强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格局为总体目标——人文社科“十三五”规划提出思路。同时,就重要发力点提出具体措施:
建设高水平的人文社科队伍。以资深教授为主干,构筑以中青年学术英才为主体的人才方阵,建设以主流、前沿、特色为标志的创新团队,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
推进高质量的人文社科研究工作。实施学术精品涵育工程,建设高端专业智库体系,增强各类研究机构发展活力,建设具有广泛影响的品牌学术期刊。
提升人文社科的国际影响力。拓展学术研究的国际视野,构建国际学术合作长效机制,加强优秀成果的国际推广,广泛开展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涵养人文社科研究的持续发展能力。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战略资源建设工程、以人的建设为重点的“未来工程”、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和新兴交叉学科促进计划,进一步推进评价机制改革。
“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精炼全面,切实反映了人文社科研究在当前形势下的发展要求。”“宏观把握,高瞻远瞩。”委员纷纷对“十三五”规划表示赞同,同时也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
学科发展必须依靠学者,成为委员们的共识。“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人才是首要。”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曾令良强调了青年的力量。还有委员提出,“在注重团队建设的同时,教师尤其是研究学者个人的发展是重要力量。”
“规划”提出,要着力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质量。改进评价、涵育精品,成为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大家建议,“国家、学界、学校等各方面的评价体系存在着差别,需要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各学院(系)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考评委员会,引进竞争淘汰机制,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绩效审核。”国家教学名师罗以澄提出:“因地制宜,以具体的方法和相配套的措施,对不同学科建立起相应的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
规划能否成功,关键在落实。既要有战略性的眼光和想法,更要有言行合一的手段。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要重视学术研究成果影响力,一方面加强学术刊物建设,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学术国际推广工作。”“社科研究要顶天,更要立地。希望学校建立面向大众的文化传播基地,为武汉地区文化建设发挥应有作用。”“规划应与国家、社会的总体发展规划相协调,同时也要与具体学院和学科发展领域相协调,集中投入发展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领域。”
韩进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做好人文社科研究“十三五”发展规划,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他强调,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学术自由、尊重规律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继承优秀传统和深化改革、与时俱进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理念和实干之间的关系,规划应最终落脚于政策措施的落实。
针对如何做好人文社科研究“十三五”发展规划,韩进要求,第一,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实现多元化和具体化的统一。第二,管理部门要做好协调统筹工作,统一认识,统一目标,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第三,树立起“服务科研工作、服务学者教师”意识,将程序性工作化繁为简。
(摄影:付晓歌、杨文砚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