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资讯

首页 >> 武大资讯 >> 武大要闻 >> 正文

【校友采风】一个班走出三院士

发布时间:2015-12-11 11:30 来源:武汉大学报社 阅读:
A A A

记者:付晓歌  实习生:肖淙文

一个班出了三个院士,而且曾住同一宿舍,师从同一导师。近日,武大和清华的一些校友,津津乐道于这样一则新闻。

王光谦、胡春宏和倪晋仁3人,都生于1962年,同时在武大读本科,后一同考上清华研究生,住同一间宿舍,博士期间师从同一导师。6年内他们相继当选为院士。

三位院士,专业入门的起点都始于珞珈山下。

“他们取得的成果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奋斗,也与学校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密不可分。”同样毕业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谈广鸣副校长如此分析

1978初入大学时,三个人都只16岁。他们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学生,十分珍惜上大学的机会。“考上大学实在太不容易,从小城市来到大武汉,我们都非常努力。”倪晋仁说。

当时班上一共76个人,分成两个小班,王光谦、胡春宏在1班,倪晋仁在2班。除少数几门课外,大家平时都在一起上课。

三位院士现在都已成为各自领域的带头人,然而上大学时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武汉大学第六届杰出校友王光谦说,入学前自己对治河系学的是什么一无所知。刚踏入校门时,老师对他们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河史。”正是这句话,一下子点燃了王光谦对治河专业的热爱。

倪晋仁也是作为调剂生进入了治河专业,抱着既来之则安之、任何专业都能出成绩的心态,他马上投入到了对专业的刻苦钻研中。他笑称自己“稀里糊涂上了大学,稀里糊涂踏入了这门专业,稀里糊涂努力了四年”。其实,所谓“稀里糊涂”只是倪晋仁的自谦,毋宁说这是一种专注,一种对学业的心无旁骛。正是这份埋头苦干,为此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让他们第一次对自己要奋斗终身的事业有了清晰的认知。院士们回忆,上学的时候,时任系主任谢鉴衡教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不仅自己经常做讲座,还积极组织大家参加学校举办的相关学术论坛和学术会议。不少学生听了大师们的报告后,更加喜欢一起揣摩、推导、讨论,渐渐地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更浓厚了。

“记得实习时,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三门峡水利工程和葛洲坝,实地给我们上了一次专业教育课。对此我记忆非常深刻。”王光谦说,“是武大的读书经历引导我迈出人生事业的第一步。”

谈起校园生活,院士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时良好的学习氛围。“只要有空就往图书馆跑,抓住一切时间占座位上自习。”倪晋仁形容当时大家学得很投入,时间抓得紧,甚至“舍不得睡觉。”王光谦说,“到现在我还记得,每天晚上熄灯后,很多学生还在想办法读书。校园的路灯下、宿舍走廊里都能看到埋头苦读的身影。”

与现在武汉大学周边的繁华相比,当年这里可算是“荒郊野外”,娱乐活动十分匮乏。在那个电视、互联网还未普及的时代,他们的生活基本是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四点一线。学习之余,大家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就是周末去看一场学校的露天电影。“五分钱一张电影票,放的都是很好的片子,同学们都乐意去看,到现在还很怀念。”倪晋仁说,学校食堂便宜又美味的饭菜也让他们印象深刻。

1982年本科毕业时,班上有十余人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王光谦、胡春宏、倪晋仁等人同时考入清华,就读于水利水电工程系。巧的是,三人一起住进了2号楼474寝室。爱好写“空心字”(双钩书法)的倪晋仁,一天心血来潮画了三只老虎,贴在寝室门上,题名“三虎居”。读研期间,三人关系十分融洽,交流学术、谈天说地,无话不谈。而后三人又一同进入夏震寰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

三人毕业后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变的是对泥沙治理工作的一腔热血。凭借累累硕果,2009年,王光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胡春宏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倪晋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水利水电学院教学与科技办公室主任吴云芳介绍,1977级至今,学院本科生毕业后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继续深造(含推免)的有100多人。一届又一届水利水电学科的学子走出校门,走上社会,成绩斐然。业界评价:武大学子动手能力强、业务扎实。

“在武大的学习经历,为我之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现在的学术环境比起我们当年更加优越,我真心觉得学弟学妹们会比我们更强,会做得更好。”言谈中,倪晋仁表达了对武大学子的认可,也透露出对后辈学人的殷切期望。

 

>>>人物名片

 

王光谦,19624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杰出校友。

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专业;1982年至1989年清华大学水电工程系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1989年至1992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

现为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主任。曾任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7月出任青海大学校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模拟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研究成果为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发挥了作用。承担“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973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汶川地震堰塞湖除险中。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奖励3项。发表论文240余篇,出版专著5部。

 

 

胡春宏,19624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9年在清华大学水电工程系相继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至今,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曾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5本,撰写研究报告50余份。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钱宁泥沙科学奖。

主要从事泥沙运动规律和江河治理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泥沙运动基本理论,河道河口演变与整治、水库泥沙、工程泥沙、泥沙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技术等。在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三门峡工程、黄河下游河道与河口、渭河下游、官厅水库、塔里木河干流等工程项目中的泥沙治理方面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倪晋仁,19628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系,1985年和1989年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水力学及河流海岸动力学专业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1991年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曾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土木工程系、牛津大学工程力学系作为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1992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现任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欧盟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30余项科技项目。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的国际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被SCI他引2000余次、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他引6000余次。出版专著5部,译著1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曾获国际泥沙研究中心钱宁泥沙科学奖、第41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和FIRI特别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科技奖、中国水利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等。指导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编辑:杨欣欣)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