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蒋一智
一切要从两个多月前说起。
8月7日晚,我在宿舍上网,偶然看到中英大学生领袖创新体验营选拔的消息。选拔要求让我眼前一亮:其一,具备较高的英语交流能力,可使用英语流利参与会议;其二,具备一定的国际交流经验与领导能力。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2014年“外研社杯”英语演讲大赛湖北省冠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赛第一名……这些经历让我对自己的英语应用水平很有自信。
我曾参与过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大会(HMUN,2011)、芝加哥大学全英文学术会议(SSSI,2015),并与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文芳老师共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交流,拥有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此外,作为哈佛大学社会经济数据库项目China Gazetteer Project的华中地区负责人、2015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实践项目的队长,我对自己的领导能力也很有信心。
在文芳老师的推荐下,我兴奋又忐忑地提交了资料。一周后,我接到中国青年报的面试电话。8月19日,中青报发出公示,我被录取了!从26个省区市105所高校的千余名申请者中,共选拔出15名同学,我是其中之一。
我眼中的中英两国体制
在英国的第一天,培训师让中英两国学生绘出自己心目中的各国权力地图——将自己理解的国家权力主体画成不同的圆,权力越大圆便越大。
英国学生普遍将媒体画在白纸中心最显眼的位置。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媒体极大影响了公众对事物的判断。政府、首相则放置在旁边较小的圆中。
中国学生则大多数将党和政府放在白纸中心,二者占据纸张的近1/2。媒体、司法等主体则被塞进了较小的圆圈,围绕在党和政府周围。我作为代表,向英国青年介绍了心中中国权力机构的权力分布,着重阐述了中英两国体制的不同:
其一,我认为中国倾向于“大政府”,而英国倾向于“小政府”。在中国,媒体、司法、互联网在党与国家的领导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媒体公开讥讽国家领导人的情况在我国并不常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重视权力的监督和规范。在中国,政府于人民的角色更像是一位家长,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也较高。这样的信任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我国的政府工作、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其二,我也不能否认这种体制下存在的腐败、信息不透明等现象。在武汉大学接受经济学教育的经历,让我对“trade-off”(权衡利弊)印象深刻。我认为,中国政府需要在持续深化改革与维持社会稳定之间权衡利弊,不能说一样东西在一个国家适用我们就要学,重点要看它的可能收益能否弥补随之而来的社会成本。从长期来看,中国仍需要不断地汲取西方制度的优点,立足于中国客观实践进行权衡取舍。
惊喜的是,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翁翔先生认为我的发言态度中肯,对我进行了嘉许,在座的英国青年亦对我的观点表示赞同。
思想的彼此交换
随后的几天,我们拜访了慈善机构、威尔士政府办公大楼,参加了两场会议。
第四天,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天,我们参与了“中英青年领袖圆桌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发表讲话。她强调:中英两国文化背景存在许多差异,但我们不能因彼此的偏见阻碍交流进程,更应看到双方值得学习的地方。
她引用萧伯纳的名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精准地阐释了这次活动的主旨——中英青年间的交流,不仅可以拓宽双方思想的维度,而且让我们明白了自身所肩负的中外交流桥梁的使命。
在当日下午的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中,我与北京大学研究生潜硕作为中国学生代表,与中英两国部长进行对话交流。
以BBC纪录片《中国式教学》为例,我指出中英两国教育认知上的巨大差异,提出了“中英两国如何在教育领域更加深入交流,如何相互间实现优势互补”课题。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与英国教育大臣皆做出回应:中英两国教育各有所长,双方应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从两国部长的回答中,我感受到国家对青年的殷切期待,以及中英共同进步的坚定信念。
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伦敦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由高盛高管、谷歌部门总监等组成的五人评审小组面前,展示了我的“智慧城市”创意方案,并在下午举办毕营仪式。英国行程圆满落幕。
中英互信需要青年努力
莫言曾经说过,“如果对社会生活当中存在的很多的不令人满意的现象不敢披露、批评,那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但如果对最近中国社会巨大的、全方位的进步视而不见,依然把中国的社会描述的一团漆黑,毫无光亮,这也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应该抱的态度。有时候批评一个社会需要胆量,赞美一个社会也需要胆量,这个胆量的背后就是一个人的良知。”
我认为,既不要过度美化自己的祖国,也不要丑化她,因为极端的思维方式不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与英国学生交流时,我从不会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卑,也不试图去美化她的缺点。英国学生都很喜欢听我说关于中国的事情,他们认为从我这儿能听到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
有外国朋友对我说:“听了你对中国的介绍,我开始怀疑自己一直以来都被西方媒体洗脑了。”有一次在酒吧聊天,英国学生Beni(拜尼)对我说:“很高兴看到你这么热爱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
听到这些话我非常感动,因为受到莫大肯定。与此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中国对外宣传的软实力并没有跟上自身硬实力的发展,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评价又有失偏颇,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渠道非常有限。对渴望了解真实中国的英国学生来说,想认识了解真实的中国并不容易。
但是我始终坚信,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交流,最重要的是真诚。我认为中国媒体应该改变自身对外宣传的方式方法,客观地对待问题,以国际眼光、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产生真正的国际影响力。
介绍中国——让外国青年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是每个中国青年的份内之事。这趟英国之行也许只是点燃了中英互信的星星之火,但我相信这样的交流若一年年推进下去,这股力量一定可以燎原。
在第四天会议结束后,我欣喜得知晓红校长也出席了会议。我很高兴能在伦敦遇到“晓红哥”,也很骄傲能代表武大学子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发言。这真是一次难忘的旅行。
(供图:蒋一智 编辑:肖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