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凯军、杨佩汶 学生记者:王楠
10月8日,杰出校友于刚携其夫人宋晓为母校捐赠200万美元,取名为“于刚•宋晓奖学金”,这是我校迄今收到的最大的一笔外币捐赠。当天,学校举行了于刚校友捐赠签约暨校董聘任仪式。
根据协议,于刚向武汉大学捐赠200万美元,在学校设立“于刚•宋晓奖学金”基金,该基金为留本基金,基金收益用于发放奖学金,每年奖励总额为150万元人民币,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65名,其中本科生45名,每人2万元;研究生(以博士研究生为主)20名,每人3万元。
从世界知名大学教授,到亚马逊、戴尔等全球知名品牌高管,再到互联网产业的时代领先者。于刚的每一个转变都留下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于刚始终认为,母校对他的影响至深,是其后每一步飞跃的基础。
于刚早就开始琢磨着为母校做点什么。9月,他返校参加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看到充满回忆的梅园小操场有了年代感,就向相关负责人提议:“把操场改成露天剧场,无论晴雨天,都能开大会、看电影、还能躺在草坪上看星空。”
签字仪式上,校长李晓红还透露了捐赠背后的花絮:一天,一个陌生电话打进来,因为正在开会不方便接听,便挂断了。过一会儿收到一条短信:“我是于刚,刚刚出售了一号店的股份,想向母校捐赠200万美元。”
李晓红曾听到马云等人说,“商界有个武大帮!”作为校长,他为校友们浓浓的珞珈情所感动,他说,“校友是武大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内在动力!”
捐赠仪式后,于刚提笔留墨,勉励学子,“要做一个靠谱的人、做一个阳光并激情的人、做一个创造价值的人。”当天下午2:30,于刚还为师生做了题为《追求精彩人生》的报告。
于刚和学生媒体记者代表合影
借此机会,武汉大学报·新闻网等校园媒体学生记者专访了于刚校友,访谈实录如下:
学生记者:在武大的求学生活四年,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于刚:刚进校是一个稚气的少年,四年后,长成了一个成熟的男人。我可以独立闯天下,可以到天涯海角,可以承担起责任了。这是武大给我带了的最大转变。具体归纳为三点:武大是我感悟人生的起点,在这里我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空间物理专业的学习锻炼了我独特的思维方式:复杂性是世界之妙,简单性是宇宙之灵,简单性后有复杂性之根,复杂性中有简单性之本;最重要的是,我在珞珈山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这是一生之幸。
学生记者:您觉得大学所学专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于刚:大学不只是学习某一科专业知识的场所,而是学习思考方法——learn how to learn的殿堂。我刚入大学时,连A、B、C都不会,第一次考试考了0分,分到了英语慢班,一年以后参加快班免修考试,才进入了快班。方法论很重要,这才是需要大学四年培养的,是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
学生记者:多年国外学习经历,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于刚:美国教育更具独立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留学之后,眼界变得高了,目标变得高了,更重要的是,学会用创造性的想法去解决问题。比如我一直习惯用物理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宾大沃顿商学院学习中,一位教授点拨我要创新,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其次,我找到了学语言的规律性,懂得了learn how to learn。通过先看些小人书,再从简单小说看到复杂小说,像小孩学习语言先从图片图像入手,再到复杂文字,以这样的规律学好语言。
学生记者:武大一直在倡导“三创”教育,您有哪些创业经验可以与学子分享?
于刚:说到创业,我有三句话分享:经得住折磨,耐得住寂寞,忍得起诱惑。创业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创业的存活率低,你要经历很多的坎坷,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如果抓住好的时机,有好的团队,好的想法,可以尝试。
过程中需要勇敢接受不满意,人生无坎坷无故事。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创业三次,但每次都一定要坚持,不然是看不到“一览众山小”景致的。
学生记者:很多学生进入大四,就陷入了长达一年的迷茫,您有什么建议送给大四学生吗?
于刚:面对机会,我认为有五类人:对机会不敏感,无缘机会;机会来了,没有准备好;能看见机会,但是面对机会却瞻前顾后,因而失之交臂;机会来了,准备好了,抓住然后成功;最顶级的是没有机会创造机会,把不属于自己的机会变为自己的。我认为我一生中三分之二的机会都是我自己创造的,比如我创业,从康奈尔转到沃顿商学院。所以机会要自己去创造争取。
学生记者:您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参与者,能和我分享一下其中的感受吗?
于刚:我们都生长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人类生活一切。互联网像是一个大潮,会冲刷一切,没有一个能够免疫躲掉它。我们要勇于面对,勇于拥抱,勇于接受,把互联网当作朋友,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用它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是1号店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壹药网改变了看病难、买药贵的意义所在。
(摄影:彭云涛、沈双宏、甘知卓 编辑:严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