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武教轩)为宣传庆祝第39个教师节,202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近日启动。活动组委会对各地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认真审核,8月7日,确定64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并面向社会公示。湖北2人上榜,其中包括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
丁俊萍生于1955年6月。她从事思政课教学41年,善用生动的史实讲活深刻的理论,义理交融地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她把真挚的爱奉献给学生,用所获奖教金设立新生奖学金、“青马才俊”奖学金。她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路先锋,率先试点开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带头推动思政课在线课程建设,领衔录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她带领团队探索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学“多元立体教学模式”,参编多本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她重视运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为国家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曾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高等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奖教金一等奖等荣誉。
据了解,本次公示时间从8月7日至8月12日。推选委员会将根据公示反馈和实际情况,从64名候选人中推选出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并于教师节期间进行宣传表彰。
(编辑:肖珊)
>>> 附件:丁俊萍教授个人事迹
教坛耕耘四十载,铸魂育人谱华章
——记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
她用四十年如一日的真情讲述,引导数万名本科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她用四十年如一日的深情关爱,引示学子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她用四十年如一日的倾情投入,引领教学团队奏响思政课教学改革最强音;
她就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41年,她将人生最好的时光献给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用热情、热爱、热忱谱写了铸魂育人的华章。
——题记
1982年盛夏时节,丁俊萍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来到处于武昌珞珈山的武汉大学,开始了她的大学教师生涯。
寒来暑往,四序迁流。四十多年来,丁俊萍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用心教书、潜心育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思政课教师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
扎根思政课教学一线的国家名师
从风华正茂的青年教师,到两鬓斑白的老教授,丁俊萍一直奋战在思政课教学第一线,在三尺讲台上留下了一堂堂有思想、有温度的课程。
——情怀深广,以情感人。丁俊萍特别善于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融入思政课教学,善于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
2019年9月30日,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前夕,丁俊萍对当天的思政课教学作了精心设计。在完成既定理论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她特别突出国庆的教学主题。她先是从当天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的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的仪式导入,结合中国革命史声情并茂、义理交融地讲述了方志敏烈士的《可爱的中国》,革命先烈对祖国母亲深挚的爱让同学们倍受感动。继而全班同学分成15个小组,前8个组同学“聊聊我的国”,后7个组同学“谈谈家与国”。最后,在《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中结束了这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2023年3月,丁俊萍为本科生主讲的《中国共产党史(下)》迎来开学第一课。春寒料峭、春雨淅沥,却挡不住同学们的求知热情,有的同学甚至搬来了小凳子。课堂上,丁俊萍从知青岁月谈起,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得知恢复高考、参与高考并最终坚定选择中共党史专业的经历,勉励同学们立大志、夯基础、勤思考。2021级本科生姜羽晨说:“丁老师的开学第一课,对我来说是一次双重触动,一方面在方法论上对我的学习提供了有益指导,另一方面从深层次激发了我学习党史的兴趣,加深了我对党走过的苦难辉煌的崇敬。”
丁俊萍一直保持着高昂的教学热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到正能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她善于旁征博引,用生动的史实讲活深刻的理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相较于传统的单向教学方式,她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时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动耳、动眼、动手、动脑、动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点要求。参加本次座谈会的丁俊萍对此体会颇深,她说:“我们讲思政课的老师首先自己要有信仰,然后才能把这种信仰通过课程和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如果不是从自己心底发出的声音,是讲不好马克思主义的。其次还要有情怀。当你全身心地、富有激情地、满怀真情地讲述时,理论就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被赋予了可亲、可爱的力量。”
——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丁俊萍认为,不管学术研究达到什么水平,承担多少科研任务,站好本科生的课堂,搞好一线教学始终是教师的本分和职责。
丁俊萍常年肩负繁重的一线教学任务,她所负责讲授的课程和参与讲授的课程类别多、覆盖层次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每年都承担了三四百个学时的课程,以至于她自己一时也说不清一年到头到底上了多少节课。但即便课再多,她也从未中断过本科生的思政课教学。
现在,已满68岁的丁俊萍每年仍全程承担2门以上本科生思政课教学工作。不时有人劝她,年岁已高别再这么操劳了,但出于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她一直“不听劝”,总是说要尽到一份职责。
2011级本科生王司清在一张明信片中写道:“非常感谢一个学期以来您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无私教导。每节课后,您都会耐心地解答我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使我对‘毛邓三’的理解更上一层楼。”2021级本科生李翔宇说:“丁老师讲课充满激情,充满了对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深切期望。”2021级本科生杨玉环说:“丁老师不仅向我们传授理论知识,还引导我们认识世界,培养同学们的青年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同学们的认可和肯定,是丁俊萍坚持为本科生讲思政课的最大动力。
四十多年来,听过丁俊萍所讲思政课的学生达到数万人,由她领衔主讲的思政课程曾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一流线上课程、国家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她本人也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国家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宝钢教育奖等荣誉,两次作为成果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她作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接见;2019年,她作为思政课教师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
愿将心血化春雨的好导师
丁俊萍自1992年起任硕士生导师,1999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好导师。丁俊萍认为,“要让学生亲近,要让学生信任,首先就要把真挚的爱奉献给学生。”
——严格执教,捧土培根。严师,方能出高徒。丁俊萍以严格执教为特色,一贯秉持严谨求实的教风。
丁俊萍定期召开师门交流会,无论多忙,她总会挤出时间参加,倾听同学们的学习心得,予以耐心细致指导。她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注重因材施教,悉心指导。
“我接过稿纸,上面是丁老师的圈圈点点,仔细到甚至连标点符号的疏漏都细心又耐心地给我改好了。”“丁老师戴着高度数眼镜在电脑上逐字逐句地为我修改博士论文,常常为修改论文而加班至深夜,以至于她的眼睛经受不住如此高强度的劳累而不得不进行眼科手术。”这些充满深情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严师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丁俊萍在指导学生时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她拧紧“总开关”,把好“总阀门”,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她总是对学生说:“你们生逢其时,学逢其地,要有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要以实际行动学习、研究、宣传、践行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她多次向学生强调,“我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在政治上,在党言党,在马言马,政治过硬;在道德品质上,遵纪守法、尊敬师长,与人为善。”她时常叮嘱学生要自觉杜绝一切学术不端或不规范行为,清白为人,严谨为学。
在丁俊萍的悉心指导下,迄今已有70人获得博士学位,90人获得硕士学位,还有众多博士后出站和访问学者结业,其中不少人已经是所在高校、党校教学科研的骨干和国家建设的中坚;学生的学位论文绝大多数在通讯评议和答辩中被评为优秀,其中1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篇被评为教育部“两课”教师硕士学位班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多人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获得国家、教育部或省级科研成果奖。
——倾心相伴,关怀备至。丁俊萍待学生如己出,尽心尽力呵护学生成长,使学生倍感温暖。为此,她十分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教学之外,她经常主动与学生交流,不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不论学习、心理还是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虽然这些占用了她许多业余时间,但她始终将此视为自己应尽的职责。当有学生寻求帮助时,她首先关心的是学生的近况和状态,诸如“锻炼身体没有”“冷不冷”“最近家里可都好”等类似的家常,以化解学生的不安,之后再自然进入正式话题。导师与学生的距离在一番番话语、一次次互动中被无形地拉近了,学生对导师由原本的敬畏变成了长久的敬重。
对于并非自己直接指导的学生,丁俊萍同样关爱有加,尽其所能地予以帮助。“丁老师是像月光一样的人,离开武大的日子里也一直在给我温柔,希望我也能成为和丁老师一样播撒温柔和希望的人”。这是2015级本科生张璐瑶心中的丁俊萍。张璐瑶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丁俊萍是她当年的思政课教师。她在成长路上经常与丁俊萍联系,总会得到丁俊萍的关心、鼓励和指导。
丁俊萍时常以不同方式资助学生。2009年,丁俊萍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后,随即将2万元奖励全部捐赠设立新生奖学金,资助了20名贫困学子。2022年,丁俊萍获得首届高等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一等奖教金。她第一时间决定将50万元奖励全数捐给学校,设立武汉大学“青马才俊”奖学金,以助力青年学子在求学道路上坚持不懈、勇攀高峰。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路先锋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丁俊萍一直走在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前列,砥砺深耕、奋楫笃行,为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积极贡献力量。
——锐意探索,求是拓新。“作为教师,应当勤奋学习,与时俱进。”为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丁俊萍不断探索,敢为人先。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丁俊萍便对中国革命史学科体系转化为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大胆尝试,构建了“4432221”课程教学体系。
2001年,她率先将“毛泽东思想概论”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合并为一门,在武汉大学试点开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该课程在中央关于思政课05方案颁布后,改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并于2005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思政课在线课程建设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016年,丁俊萍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负责人,牵头开展“概论”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她从在线课程录制的整体设计、具体实施到脚本撰写、后期维护等,均花费了大量心血。让人感动的是,丁俊萍带头录制课程第一章时,由于她高度近视,根本看不清录课提词器上的内容,最后完全靠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背下自己撰写的两万多字文本,以全程脱稿方式顺利完成在线课程的录制工作。由她领衔的“概论”慕课和其他3门思政课整体上线后,在全国大学生中引起一股“旋风”,被评为国家级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最美慕课、国家线上一流课程,并被纳入光明日报融媒体建设。
丁俊萍及教学团队探索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学“多元立体教学模式”,入选首批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并获评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丁俊萍多次在中宣部、教育部以及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和有关高校进行成果介绍。同行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和推广的价值。武汉大学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五融合”教学模式,获得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研结合,以研促教。丁俊萍深刻认识到,教学与科研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她既是一把教学好手,也是一位致力于教学研究的专家,重视运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
丁俊萍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新要求,先后撰写并发表了《立体多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胡华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多维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若干问题》《把握“六个结合”,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初探》等多篇教学研究论文,其中4篇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1篇发表在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1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这些成果,凝结着她长期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智慧,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凭借坚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教学本领、突出的科研能力,丁俊萍参与编写多本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2021年9月,在中宣部理论局、教育部教材局主办的高校思政课2021年版教材使用培训班上,丁俊萍作为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向全国思政课教师讲授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年版)教材的指导思想、核心内容、修订重点和难点。2023年5月,丁俊萍受到教育部社科司举办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邀请,面向全国思政课教师作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的导读。
荧荧红烛,巍巍师魂。丁俊萍身立珞珈杏坛四十余载,始终怀持一颗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之心、对与青年学子的关爱之心,对于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以德执教,至真至诚,展现了思政课教师“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风范,为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倾注心血,真正做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